关灯
护眼
字体:

曾国藩评传_刘忆江【完结】(2)

  《曾国藩评传》作者:刘忆江【完结】

  一个天分并非出众的农家子弟,二十七岁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从此循规蹈矩地生活,按部就班地升迁,以一凡庸官僚的身份随波逐流了大半生,孰料在四十二岁那年,与国家一同遭遇了历史巨变。危难当头,他于艰难竭蹶中奋起,终于使生命焕发出异彩,将自己的印记深深烙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延续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这部评传,既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也是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刘忆江,男,辽宁宽甸县人,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近年从事近代史人物传记及历史小说的写作。著有《袁世凯评传》、《曾国藩评传》及长篇历史小说《汉宫春梦》。

  【52书库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52书库https://www.52shuku.vip/】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上

  序

  一、白杨坪曾家

  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湖南湘乡白杨坪的一户曾姓人家,生下了长房长孙。谁也不曾想到,这孩子成年之后,能考中进士,而曾家也将随着他的脚步,从世代耕种的农户,一跃而成为名门世家。

  二、京师居,大不易

  京宦十二年,进学修业大有所成,官居二品的侍郎曾国藩,还乡之际,一身旧债,两袖清风而已,曾国藩可称清官矣。

  三、曾剃头

  治乱世的前提是除暴安良,这是曾国藩一贯的理念。所谓积玩之后,振之以猛;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曾国藩的严酷,为他博得了“曾剃头”的绰号,但也稳住了湖南的局面。

  四、衡阳建军

  对于帮办仅可用于自卫的团练,曾国藩并不积极,他招募土生土长的农民,将他们编伍,交与其本乡本土的书生带领,通过严格的军制与训练,终于编练出一支富于朝气的新军——湘军。

  五、靖港之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国藩的东征檄文,表明他已超越了一家一姓皇朝兴衰嬗递的局限,将与太平天国的这场战争视为护卫传统、保卫中华文化之战。

  六、东征: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湘军东征连战连捷,如风卷残云般在十个月内席卷两湖,成为太平军闻之色变的劲敌。其战斗力不仅得益于曾国藩为湘军制定的营制与军事准则,更有赖于战争实践的磨练与成就,这支由农民与书生结合而成的军队,是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

  七、赣江之厄

  湘军挟全胜之势,急于求成,大意轻敌,冒进浪战,致使陆师顿兵坚城,水师被截分为二,主客易势。此后两年,湘军于江西陷入被动苦战。饱经忧患的结果是,曾国藩在军事上更为成熟,也更为谨慎了。

  八、大转机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史上根本的转折点,诸王头上的神圣光环至此消散,天国中人人同为兄弟姊妹的神话亦在空前血腥的屠杀中破灭。此后的天国,躯壳虽在,但已没有了奋斗目标,在精神上已然死亡。

  九、转战安徽

  三河之败,使东征战局再生变数,曾、胡携手苦战,于太湖之役遏阻住了太平军的势头,又以天堂奇兵挫败了太平军解围安庆的战略。而杭州的失陷,江南大营的崩溃,使得东南战局的千钧重担,终于压到了曾国藩的肩上。

  十、宿松群英

  曾胡左李并称中兴四大名臣,而他们四人聚会一堂,在宿松共谋东征大计,乃机缘凑成,仅此一次。宿松之会,坚定了湘军领袖们的意志,统一了认识,对即将到来的困难局面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决定了日后军事的走向。

  下

  十一、祁门之困

  湘军兵困祁门,从曾国藩的日记中,我们看到这位外表镇静,指挥若定的大帅,无日不在忧危之中,那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感受,实非局外人所能揣度。缺乏心理层面的认知,后人对历史伟人的了解,只能是表面的与肤浅的。

  十二、咸丰之死

  一场本可以不打,也不应该打的战争,导致了空前的丧权辱国与咸丰皇帝的死亡,由此引发了政局的突变,自强运动乘时崛起,对中国社会之转型,起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改良主义犹如一阵微风,起于青萍之末,正在波澜不惊地潜入中国人的生活。

  十三、走向覆亡的天国

  后期太平军军纪荡然,所到之处,竭泽而渔,掳掠裹胁,大失民心。高层将领迅速腐化,天京解围失败后,太平军军无斗志,开始成建制地向湘军投降。不过十年,太平天国无论从精神上还是制度上,都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无可救药地走上了覆亡之路。

  十四、儒帅风采

  战争的胜负,除去民心向背的因素外,双方将帅的军政素质,湘军亦远过于太平军,而将帅的素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军队的素质,这其中大帅曾国藩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他言传身教,躬亲垂范,以“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为己任,实践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十五、天下无湘不成军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十六、朋僚幕友之间

  曾国藩重情谊,但也偶有意气用事的时候。他知人善任,以陶铸人才,转移风气为己任,其幕府犹如一高等学塾,学术气氛浓厚,颇能收教学相长之效。

  十七、大功克成之际(上)

  坐困愁城的洪秀全绝望而死后,天京陷落,门徒们各作鸟兽散,而在其愚民洗脑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幼天王,被俘后大骂“长毛贼”,向敌人摇尾乞怜的行径,为太平天国的灭亡,添写了一个黑色幽默的结尾。

  十八、大功克成之际(下)

  太平天国引发的战乱,是举世罕见的一场浩劫。面对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局面,曾国藩奏请裁撤湘军,减免地方赋税,努力为百姓的休养生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而他激流勇退,优游林下的愿望,却因中原军事态势的逆转而化作了泡影。

  十九、北上剿捻

  捻子兴衰起伏的历史与曾国藩治捻之策。曾国藩虽半途而退,未能蒇其全功,但捻子最终还是亡于他“以有定之兵,治无定之贼”的战略。

  二十、教案与洋务

  在直隶总督任内,曾国藩遭遇了天津教案。他实事求是,确定了委曲求全,绝不与洋人开衅的办案方针。在当时情绪化的社会中,他承受着极大的误解与压力,但秉持理性与谈判解决的立场不变。曾国藩是自强运动的支持者与带头人,但他对洋务的认识,只局限于器物方面,为的是师夷长技,仍不脱一个农业社会中士大夫的眼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