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陈赓_多人【完结】(28)

  陈赓滔滔不绝,先生为之感动,动情地说道:"多好的姑娘啊!"

  谈到红军战士的战斗场面,陈赓更是激动不已.他说:"一天,我带着一个团,要翻山越岭,绕到敌军后面,我们刚钻出一条山沟,不好!正和来抄我军后路的敌十三师相撞了,一个团对付敌人一个师!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我军战士抢先一步爬上山头,居高临下,全团一起大声吼叫:"冲啊,杀啊!……喊声惊天动地,敌军听到这如雷的吼声,早已吓破了胆,不战自溃,接着,战士们直向敌军扑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鲁迅和他身旁的许广平听得入了迷,雪前的烟雾在鲁迅眼前缭绕升腾,他那双拿着陈赓勾画的草图的手在微微颤动.听罢陈赓的叙述,他久久地仁立在窗前,遥望西天,激动不已.

  时间在极度地兴奋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不知不觉间,他们谈了整整一下午.天到傍晚,许广平邀请客人吃饭.鲁迅拉着陈赓的手步入餐厅.鲁迅亲自打开一瓶韶兴者窖,两人边饮边谈.

  两杯酒下肚,陈赓情绪更加奔放.苏区军民的战斗,红四军战士的生活被他讲活了.

  "先生,您写了那么多,您知道得那么多.在您面前,我简直是个文盲."

  陈赓谦虚地说.

  "是的,我的确写了许多东西,但我还没有写像你这样的人,还没有写到你们红军——中国的脊梁!"

  "啊,中国的脊梁!"陈赓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您说红军是中国的脊梁?"

  "是的,红军是在用血用肉、用头颅书写中国的新历史!你们是在用前赴后继的战斗,创造最伟大的作品!"

  陈赓兴奋他说,"先生,我一定把您的话带到前线去,让红军战士们都听到您的声音,让您的声音和我们一起战斗!"

  夜己很深,月亮已悄悄地爬上天空.鲁迅拉着陈赓的手,送他下楼出门,并为他雇了一辆黄包车.

  在回家的路上,陈赓仍沉浸在无比的兴奋之中.

  几天后,陈赓再次应邀来到鲁迅先生的家,将军与文豪促膝相谈,为陈赓富有传奇性的生活又增添了色彩斑澜的新篇章.

  与陈赓的两次谈话,给鲁迅先生以极大的震动.先生对于写一部反映苏区红军战争题材的小说,在心里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几次与冯雪峰谈起要写一部像《铁流》那样的作品来反映红军生活.但鲁迅先生不熟悉红军及其战斗的实际情况,这很难给他以创作所需要的灵感和真实感,而先生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谨的,终于未能动笔.后来,先生不幸早逝,这一写作愿望终于未能如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大遗憾.

  就在陈赓即将离开上海的前一天,陈赓来到上海贵州路北京大剧院看电影,不幸被叛徒认出,当场被捕.将军蒙难,在狱中受尽折磨.

  蒋介石耍尽花招,终不能使陈赓"悔过",最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被迫释放了陈赓.

  经历了四个月监狱生活的磨难,1933年8 月,陈赓来到上海,找到中共上海临时中央,随即又经赣东北转入红都瑞金.

  此时红色根据地受临时中央的错误领导,党内一大批正确路线的执行者受打击、遭排挤.毛泽东首当其冲!陈赓历尽千难万险,好不容易回到党的怀抱,可迎接他的却是接受审查,取消其共产党员的称号!

  这是怎么啦?陈赓愤怒、痛苦,可他对革命、对党的一片忠心仍矢志不渝,他坚信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怀着这样的心情,他到红军学校担任教官,不久后又被任命力红军步兵学校校长.

  不久,中央军委命令,中央红色区域的四个军事学校——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组成红军干部团,番号为"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第四梯队",陈赓担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归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叶剑英指挥.

  这是一支非常奇特的队伍,不仅陈赓自己的问题没有公开的结论,另外还有不少干部,也是被"左"倾错误领导者迫害打击视为"包袱"、"累赘"

  而欲抛弃的.但干部团有优势的装备,人才济济.

  秋风阵阵,落叶遍地,一片凄凉.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指战员,怀着沉重的离情别绪和欢欣的转移战斗的兴奋,告别了瑞金,告别了中央苏区,精神抖擞地踏上了艰险的征程.

  决定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瑞金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并不叫长征,而叫战略大转移.最初采取这一行动,有很大的被动和盲目性,只因为有了遵义会议,才使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了史诗的意义.

  陈赓带着干部团这支特殊的部队,跟随中央红军从江西南部瑞金县铜锣湾出发,开始向西线突围.

  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中央红军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步一回头地走着.他们告别了红色故都,告别瑞金父老,告别兄弟姐妹,踏着夕阳,走远了,走远了,在苏区人民的视线内消失了.

  两个月过去了,红军突破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湘江一役,红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虽突破了湘江,但八万红军损失三万五千人.

  在惨重的损失面前,红军指战员们越来越感到困惑.红军要转移到哪里去?红军的前途何在?这样硬拼下去能行吗?

  即是临时中央的主要领导博古,也是六神无主,万般无奈.湘江之役,红军损失过半,博古感到责任重大,可又一筹莫展,痛心疾首.

  在行军路上,他拿着一支手枪朝自己的脑袋比划,苦恼得不能自拔.

  红军当时的"头羊"

  精神面貌是这等状态,可见红军濒临什么境地了.

  红军继续向湘西开进,只能把红军带向灭亡的绝境.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意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开辟新的根据地.毛泽东据理力争,党内多数同志也逐步清醒过来,站在毛泽东一边.红军改向贵州方向前进,几乎没放一枪一炮就占领了黎平.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在寒冷的冬天,变得更加凄凉,萧瑟,红军的到来,给这里增添了生机.

  12月18日,皓月当空,繁星闪烁.党中央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研究红军战略方向问题.会后,我军向遵义进发.但欲取遵义,须强渡乌江.

  乌江,是贵州第一条大河,江面虽不宽,但两岸峭壁悬崖,水深流急,十分险要,是天然的屏障.先头部队抵达乌江,发现渡口只有两只木船,红军如何渡江呢?中央军委经过研究,认为只有架设浮桥,才能迅速渡过乌江.

  架设浮桥的任务就交给了陈赓领导的干部团.

  元旦夜,任务下达给干部团工兵连.战士们顶着风冒着雨,在漆黑夜空下沿着畸岖的山路急进,于天亮前赶到了江边渡口.

  陈赓首先派人到江边测量了乌江水情,决定扎竹排,搭浮桥.他还特意请来技术指导员,并将工兵连全连二百多名学员分为器材供应、编制竹排,架设、救护、预备等作业小组分头行动.他们用三层叠起的竹排做桥脚,每对桥脚中间铺两根枕木,枕木上连接四个桥衍,再铺上门板钉上横木,组成一节节门桥.战士冒着严寒和对岸敌人的炮火,把门桥送到江里.可门桥一进到深水就像脱缰的野马直向下游冲去,无人能控制.怎么办?后面敌人的追兵将至,全体红军将士的安危全系于此,陈赓心急火燎.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