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_岳南【完结】(36)

  一代名媛沈性仁

  一代名媛沈性仁

  沈氏兄妹等人合影,左起:沈性元、二姐沈性仁、大姐沈性真、大姐夫黄郛、二姐夫陶孟和、兄沈怡1943年6月7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与助手黄宗兴及秘书等人由重庆转乐山,再转赴李庄进行学术访问。当李约瑟一行拜会了史语所傅斯年等人后,又转赴门官田社会科学所访问。李约瑟很想拜会一下陶孟和夫人--在学术界颇受赞誉的沈性仁,想不到此时陶孟和正沉浸在巨大悲伤的阴影中尚未缓过气来。--他的妻子,曾经光彩照人,才华横溢的民国时期一代名媛沈性仁,死了。

  当年浙江嘉兴沈家兄弟姐妹四人,其学识风度名动公卿。大姐沈性真,字亦云,早年热衷于社会改革,辛亥革命时曾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抗日战争中又创办上海南屏女子中学,晚年寓居海外,所著《亦云回忆录》二册,颇受史家青睐。性真的丈夫乃国民党元老黄郛,辛亥革命时,黄氏推陈其美为沪军都督,并出任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二师师长,其间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第五团团长蒋介石结为拜把子兄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黄以教育部长的身份,暗中助冯玉祥倒戈,发动了著名的“北京政变”,软禁了大总统曹锟,驱逐末代皇帝溥仪于紫禁城,成就了一件轰动中外的大事。自此,黄郛时来运转,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达到了一生的权力顶峰。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黄郛又被蒋介石任命为上海特别市市长、外交部长和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

  1955年,钱昌照一家与陶孟和(中)合影沈性仁在家中排行老二,老三是他的弟弟沈怡,最后是小妹沈性元。沈氏家族的这四个姐弟,颇类似宋氏家族的四姐弟,各自有着不同的政治抱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沈性元丈夫钱昌照(字乙黎),出生于江苏常熟52书库,早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师从拉斯基、韦伯等著名学者,并与他的学长陶孟和一样深受费边社的影响。学成回国后,钱昌照在同乡张謇引荐下,用一年时间游历了半个中国,拜访了当时掌控中国政治大局的张作霖、张学良、阎锡山、吴佩孚、孙传芳等实力派人物。不久,钱昌照与才高貌美的沈性元小姐订婚,并因沈氏家族的关系,通过黄郛结识蒋介石,很快受到蒋的重用,先后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国防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内战爆发,国民党兵败如山倒,钱昌照悄然出走香港。1949年江山易主之后,钱昌照从香港转归大陆,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有《钱昌照回忆录》流传于世。

  从这部回忆录中可知,在名噪一时的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开工之前,不只是黄炎培之子、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极力反对,海外也传出了不和谐之音。发出这一声音的就是钱昌照的内兄、沈家的老三、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而后留学德国的水利专家沈怡。沈在留德期间专门研究黄河治理,20世纪30年代归国后从政,曾任上海工务局局长、资源委员会主任秘书兼工业处处长、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南京特别市市长等职。1946年夏,在南京市特别市长任上,沈怡仍没有忘记黄河治理问题,曾专门组织黄河顾问团考察黄河流域,并聘请三位美籍顾问前来考察(包括萨凡奇、柯登等著名水利专家,曾到国民党拟建的三峡工程坝址查勘地形地质)。1948年,沈怡出任联合国远东防洪局局长,驻泰国数年,领导治理湄公河。再后来,沈怡去台湾,曾任“交通部”部长,任职六年。后因派系不同,元老派失势,沈氏受到少壮派排挤,乃改任“驻巴西大使”,未久离任侨居美国,1980年去世,享年79岁。沈怡著有《水灾与今后中国之水利问题》、《黄河年表》(1934年出版)、《黄河问题》(1935年出版)等专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水利专家和市政工程专家。1979年,沈怡诊断出患癌症,弥留之际,他希望仅存人间的胞妹、时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夫人沈性元前去探视。沈性元得电并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赴美探望。行前受水利部之托,将长江“三峡计划”资料带去,征求这位水利专家对建造大坝的意见。当沈性元把资料取出时,沈怡却拒绝阅看,他说:“当年建造黄河三门峡时,我在国外撰文认为干不得,中苏专家不听,闹成笑话。我又何必操心呢?”沈性元怕回国后不好交差,说:“祖国尊重专家,远在国外还郑重征求(意见)”云云。经胞妹一再相劝,沈怡才勉强看了一下资料,写了几条意见让沈性元带回国内。第二年,沈怡就去世了。

  当年沈怡反对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具体意见如何,是否为国内高层和专家学者所了解,已不得而知。有研究者推测,在当时,即使他的意见为国人所知,大概也会被当作潜伏在国外的阶级敌人的恶毒攻击,反而会增加主建派的砝码。沈怡生前还著有《沈怡自述》,在他去世五年后于台湾出版,在这部著述中,对钱昌照的政治生涯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多有批评。

  徐志摩与沈性仁合译的《玛丽·玛丽》封面

  作为民国时期一代名媛的沈性仁,早年留学欧美,“五四”时期,曾翻译戏剧作品《遗扇记》于《新青年》发表。该剧后来被译为《少奶奶的扇子》和《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搬上舞台演出,这是外国话剧最早的白话语体翻译剧本之一,也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源头。此后,沈性仁与徐志摩共同翻译了《玛丽·玛丽》等文学作品,引起文化界广泛注意,特别受到一代才女加好友林徽因的激赏。

  除在文学戏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沈性仁对社会经济问题亦有较大兴趣,1920年,她与丈夫陶孟和合译的《欧洲和议后的经济》(凯恩斯著)被纳入《新青年丛书》第六种出版。荷裔美国科普作家房龙的成名作《人类的故事》于1921年出版后仅四年,就由沈性仁翻译成中文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5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久经不衰的“房龙热”。后来成为历史学家、作家的曹聚仁曾回忆道:20年代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于是,“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我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尽管曹氏没有谈及沈性仁的翻译之功,但若没有沈氏的努力,就不会有中国人如此快捷地看到《人类的故事》并大受影响。

  多情最数金岳霖(1)

  多情最数金岳霖

  沈性仁真正进入学术界的视野,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新月社时期。这个设在石虎胡同7号,以徐志摩等“海龟”派人士发起的文学沙龙,以新鲜别致的情调吸引了许多在京的上流人士。常来参加聚餐会和新月俱乐部活动的人物,有胡适、徐志摩、陈西滢、凌淑华、沈性仁、蹇季常、林徽因、林语堂、张歆海、饶梦侃、余上沅、丁西林等一大批大学教授和作家文人,也有黄子美、徐申如等企业界、金融界人士,还有梁启超、林长民、丁文江、张君劢等资格稍老的社会、政界名流,可谓一时俊彦齐集,大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声势。据当时参与者回忆,这些出身、背景、年龄、兴趣和职业不尽相同的人物,所谈话题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到文学,驳杂多样,所关心的问题也不尽一致--虽然来俱乐部“社交”的目的是一样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