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国殇_周梅森【完结】(29)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 (3 )

  ---------------

  雄好汉都无一例外地栽在了他的手下,但唯有中共始终是他平起平坐的一个对手.他对各军阀远交近攻、重金收买的手段曾屡试不爽,但在中共面前却根本无法奏效.他明白这个具有自己的主义和信仰的组织如果发展下去,等待他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所以他不惜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也要把这个强健的幼虎扼杀在摇篮里. "九.一八"事变前的两个月,他曾公开宣称:"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亦不可得."荒谬、反动得令人称奇,这仍是他的一种策略.日后无论他对两广的李宗仁,西北的冯玉祥、还是对曾在淞沪抗战中立下殊功的19路军,他都是置日本人于不顾,以剿灭共产党而后快.他那种由于中共的叛乱而干扰了其抗日的借口在他所做所为的映衬下,显得苍白无力,前后矛盾,他的政治私心,他的独裁统治决定了他只能走3 年"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洋务主义老路,他也不是第二个曾国藩而已.1923年他仇视苏联的原因之一是苏联对中国外蒙有领土野心.但20年后,正是他为了使苏联干涉中共,确保他在中国的统治,竟屈服于苏联的压力,承认了外蒙的独立,犯了连他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 眼下,看着他的数十万正规部队对红军的"围剿"取得初步胜利时,他自然急不可待地要剿灭红军,消灭中共,彻底地了却他心中的隐患.对日本人,他认为时候未到.他要在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固后.在中共这个心腹之患去除后,再去会日本人.那时,即使他败了,中国仍是他蒋介石的中国. 我们今天评价蒋介石,不应以极端的眼光看待他.

  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一个善与恶共存的人,一个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虽然他的一生有不少反动之处,但也有过对日本人绝不投降的闪光一刻.因此说他当时有意卖国,自然有失客观,人们也难于理解.就是做为一个平民百姓,他也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更何况他还是中国的军政领袖,一个对中国古老的民族、悠久历史深感骄傲的人. 但直至全面抗战爆发,他一直都在走着一条弯路.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在外敌图谋中国不已的情况下,他却一门心思对内征剿,这毕竟是逆历史潮流的.逆历史潮流而终究是要被历史淘汰的. 从蒋介石的一生来看,他还是颇有些民族心的.

  事实上,早年的蒋介石曾经是个民族主义者.当初他之所以投身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头脑中的民族主义思想使然.1904年,还是个17岁少年的蒋介石,便在宁波学习时,从他的启蒙教师顾清廉那里形成了"赴日留学,研究军事,献身民族事业"的民族思想雏型.日后他曾公开袒露过他少年时的那种富国强兵的梦想,他说:"我在本县龙津中学肄业的当时,因为痛愤乡里土豪的横行.目击我们国家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尤其在那时看到日本以上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发奋图强,战胜帝俄,予我精神上以最大的刺激.所以我在龙津中学肄业不到半年,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去学军事,来尽到我国民一分子的义务,促成我们国家的雪耻自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这种思想急剧膨胀着,撞击着他的灵魂.几年后,久已压抑在心中的这种思想终于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那是1906年,他在保定通国陆军学堂学习时,一次上卫生课,日本军医教官抓起一块泥土放在桌上,轻蔑地对台下的中国学生说道:"这块泥土中有4 亿个微生物,就像中国有4 亿人口一样." 身为教官,日本人太狂妄,也太没教养.蒋介石一听这话,一阵怒火从心头升起,他倏地站起身,挺胸昂首,急步走上讲台.只见他叭叭地把那泥土分成八块,指着其中的一块大声道:"日本有5000万人,是否亦像5000万个微生虫,寄生在这八分之一立方英寸的泥土中?" 日本教官从未想到一个中国人,一个他的学生,就有如此大胆之举,一时目瞪口呆,随之大怒.理屈词穷之际,见全班只有蒋一人剪了辫子,便一口咬定他是革命党.蒋不亢不卑地答道:"只问你比喻对不对,不要问这题外事."一时竟使日本教官下不来台,台下的张群等中国学生无不为蒋的爱国正气所折服.课后,日本教官仍是暴怒不已,不肯罢休,找到学堂总办赵理泰,要求严办蒋介石. 蒋很是幸运,没有碰上一个昏愦的软骨头.总办赵理泰不仅---------------

  蒋介石不抵抗之谜 (4 )

  ---------------

  对蒋介石深为同情,而且对他的敢作敢为和民族正义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后蒋介石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奇迹般地获得了4 个赴日历学名额中的一个,很难说与此事无关,正是那次赴日,他结识了孙中山,开始了他日后飞黄腾达的军事、政治生涯. 留日期间,他的民族主义思想被进一步强化了.一度,他对邹容《革命军》爱不释手,早晚咏诵,就是睡觉也不放下.书中的反满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论述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给表兄单维则的一首诗中,表达了他久已积蓄在胸中的感情,诗写道: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俨然一腔民族使命集一身的豪迈感. 然而,蒋介石的思想也像当时动荡的中国大地一样,在不停地变化着.十余年后,随着他在国民党内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他个人独裁梦想的逐步成形,他开始意识到外国列强对于他个人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什么.这时,他的那种企盼国富民强的理想开始不幸地萎缩了.在他建立起自己的独裁统治后,昔日的那个热血青年早已不见踪影,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依然是一个对外妥协、对内暴政的新军阀.

  中国人悲愤、叹息,扼腕顿足,哭泣着民族不幸,诅咒着太多的变幻. 1926年1 月,他在谈到北伐的根本目的时,不再坚持"革命的第一目标为打倒帝国主义"了,而变为打倒北洋军阀.当时他曾振振有词地解释道:"打倒军阀是打倒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实质上仍是打倒帝国主义."这时潜藏在他心里的封建意识公开化了.

  从这一天起,他开始了向封建主义的转化. 1927年3 月,英美等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事件",在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以北伐军骚扰领事馆为借口,用军舰突然向中国军民开炮,造成多人死伤.但作为中国新政权首脑的蒋介石,却不敢义正严辞地向对方抗议,为中国人作主撑腰.结果第一次与帝国主义者交锋,就软弱无力地败下阵来."济南惨案",他更是完全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之下,令北伐军绕过济南北上,眼睁睁地看着10多名中国外交官被日本人割鼻、挖眼,令人发指地残害了.这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反苏反共的所谓民族主义者了,他已纯粹转变为一个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封建独裁者,一个新军阀,这既是国民党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望着渐渐隐去的薄雾,愈加清晰的群山,蒋介石心有所动.他一向认为毫无隐秘的群山未必真正最美,最美的恐怕还是雾中变幻多姿、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峦,虚实相济,亦虚亦实.大自然如此,人世间又未尝不是.蒋的一生,尤其他在中国大陆的前半生,也确实忽左忽右、变化无常,这倒完全符合他的特点. 蒋介石并非一个光明磊落的政治君子,他总认为政治上的坦诚、直率是种幼稚,甚至是对政治的无知.在他日后的仕途中,他所以能叱咤风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政治上的狡诈、圆滑,两面三刀.翻阅历史,常使人惊讶不已.仅仅在蒋介石初揽大权至"九.一八"这几年间,他便多次处于内外交困的逆境中,有时甚至是与共产党和几乎整个国民党相对抗,但最后往往总是蒋介石侥幸取胜.最后他被共产党赶出中国大陆,对他的一生可说是一种必然的结局.但他的圆滑善变、反复无常,和善于进行政治投机的本领,是国民党内无人能与之抗衡的. 蒋常对人说,世上唯孙中山对他有知遇之恩,是个真正理解他、最受他敬重的人.但实际上,他对孙中山却远没有他说的那么恭敬.他不止一次地以反对个人崇拜为名,含沙射影,直接攻击孙中山.1924年6月24日,他在黄埔军校对学生训话时,公开说道:"我们革命是以主义为中心,跟着这个主义来革命,认识这个主义来革命的.决不是跟着一个人,或者认识一个人来革命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