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63)

  23?《吐火罗文和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性质浅议》

  我先列举了德国出版的三本关于《弥勒会见记》的著作。此书的吐火罗文A本和回鹘文本在新疆多次发现。一九七四年冬季在焉耆县七个星千佛洞又发现吐火罗文A本四十四张,八十八页。这些残卷经我解读,已译为英文(一九九八年在德出版)。我就本书的性质解答了下列几个问题。

  一、是创作呢?还是翻译?不是创作,也不全是翻译,而是编译。

  二、内容是什么?是一部佛典,基本上是小乘的;但已有大乘思想的萌芽。

  三、体裁是什么?这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本书在形式上同印度古代的故事集,比如《五卷书》之类,没有差别。但是吐火罗文A本自称为"戏剧",文中间或有戏剧术语。回鹘文本没有这一些,却在每章前标出场地名。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本书是一个剧本,但是,这种剧本同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和中国的剧本是不同的。W?Winter认为,吐火罗文剧本包括叙述和表演两部分。一个讲故事者和一个表演者互相配合。A?von

  Gabain说,回鹘文本是为了朗诵用的。Victor

  H?Mair讲到了看图朗诵的办法。H?Lüders认为,s'aubhika的意思是"解释者",是玩皮影戏的人,是朗诵者。朗诵和表演结合了起来,就形成了印度的戏剧。中国西藏有一个民间剧种,根据图画来说唱佛教故事,有点像内地的"玩洋片的"。Winter等人都讲到,吐火罗文剧本与西藏剧有类似之处。最后,我还指出了一点:新疆这地方偏爱戏剧。

  一九九零年

  本年共写各类文章三十七篇,出版论文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可以算作学术论文的共有二十六篇。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新疆古代民族语言中语尾-am ·〉u的现象》

  在这篇论文的前半部分,我列举了几位反对我的结论的外国学者:比利时的?tienne Lamotte,德国的Heinz Bechert和美国的Franklin

  Edgerton。对于最后一位,我在一九五八年所写的《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和一九八四年所写的《中世印度雅利安语二题》中已经进行了反驳。现在,既然又谈到这个问题,难免旧事重提,把Edgerton所著的Grammar中的有关章节重新翻腾出来,一一加以论断。

  一九八八年我在给蒋忠新用拉丁字母转写的梵文本《妙法莲华经》所写的序中,也列举了此经中出现的-am

  ·〉o,u的例子,证明了Bechert所说的《法华经》中无此音变现象的错误。后来,我又在Ronald

  E?Emmerick所著的《于阗文与图木舒克文》一文中发现了不少-am ·〉u的现象,我们才知道,-am

  ·〉o,u的现象决不仅仅限于印度古代西北方言;在于阗文和图木舒克文中,这个现象同样存在,而且覆盖率极大,从名词、代名词,一直到数词、动词等都有。在印度雅利安语和伊朗语二者的古代语言中,都没有这样的音变现象,可见这现象是晚出的,而且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从地域上来看,这个音变现象都发生在从印度西北部直至中国新疆的广大地区。总之,我的结论同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完全一样:-am

  ·,-am

  ·〉o,u是音变,既不存在变格问题,也不存在变性问题。至于一些学者坚持抓住不放的m?c?(由于韵律的关系)的理论,拿来应用到于阗文和图木舒克文上,简直是荒唐可笑了。

  2?《广通声气博采众长》--《走向世界文学的桥梁》序

  这是给山东学者刘波主编的《走向世界文学的桥梁》一书所写的序。内容主要谈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界的喜与忧。喜,因为参加的人多起来了。忧,因为发表的文章肤浅者多,而深刻有见地者少。救之之方是广通声气,努力学习。

  第103节:回到祖国(56)

  3?《〈抗倭演义(壬辰录)研究〉序》

  中、日、朝、韩立国于东亚大陆垂数千年,其间关系有友好的一面,也有磕磕碰碰的一面,《壬辰录》讲的就是后者。日本侵朝不止这一次。我认为,到了今天,我们四国人民在正视历史的同时,更应该向前看,看到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都应该继承我们历史上文化交流的好传统,在目前形势下继续交流文化,互通有无,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4?《读日本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有感》

  我从日本弘法大师的《文镜秘府论》中悟到了现在的《中国文学史》论诗歌的偏颇。诗歌必讲韵律,韵律就与音乐接近。近代西方的一些诗人主张诗歌音乐化。中国"齐梁文学"的"永明体"也有类似的主张。他们想使诗歌"八音协畅",听起来铿锵有致,能增强诗歌的感人性。当然,他们并不是主张把诗歌写成乐谱。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5?《〈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序》

  这一部辞典选的不是一般的诗,而是名诗。汉译文又大部分选的是名译。真可谓珠联璧合。我认为,这样做,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可供欣赏,能够给不通外文的读者以美的享受。另一个是可供借鉴,意思就是为中国的新诗作者提供参考,使他们在创作中能够吸纳新鲜的营养。近年来在中国外国文学的译本并不走俏,独诗歌翻译为例外。其中原因,我曾百思不解,最终豁然开朗。我想到中国古人所说的"诗无达诂",是非常有道理的。诗,不但指中国诗,也指外国诗。"无达诂",意思就是理解因人而异。这不有点迷离模糊吗?然而妙就妙在这个"迷离模糊"上,它能增加美感。

  6?《对开好中国比较文学会第三届年会的两点意见》

  我的两点意见是:一,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我认为,近几年来,我国比较文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认真钻研、艰苦努力还不够,好文章不多。不要把比较文学看得太容易,把它看得难一点,更有好处。二,加强团结。比较文学的摊子铺大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团结,不要讲位置分配学、座次学等等。领导班子要年轻化,年老的该退就退。

  7?《谈中外文化交流》

  这是一篇座谈会上的发言稿。大意是:在文化交流方面,东、西各有自己的"拿来主义",我们拿来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同时又继承发扬我们自己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但西方物质的东西我们要学,精神方面的好东西我们也要学。过去,我们从印度拿来了佛教,经过我们的改造,创造了禅宗,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我反对"全盘西化"论,因为,事实上办不到,理论上讲不通。崇洋与排外,都是不对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可能都与中国儒家思想有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思想可能有所作为。

  8?《比较文学之我见》

  这篇短文谈的是我对所谓"比较文学危机"的看法。比较文学确有"危机",外国的我不讲,只讲中国的。原因我认为是有人把比较文学看得太容易。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谈过。我在这里引了六七十年前陈寅恪先生的一段话:"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以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歌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可追诘,更无所谓研究之可言矣。"真是一针见血之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