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季羡林谈写作_季羡林【完结】(22)

  中国古人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德国人说:

  gebrauchter pfiug blinkt.

  (使用过的犁闪闪发光)

  stehendes wasser stinkt.

  (静止不流的水又臭又脏)

  中国古人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英国人说:

  time flies away without delay.

  (时间飞驶,绝不停留)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take time while time is,for time will fly away.

  (时间还在时,要利用它,因为时间要逝去)

  德国人说:

  zeit ist geld.

  (时间就是金钱)

  benutze den tag.

  (利用时光)

  die zeit l uft hinweg wle wasser.

  (时光流逝如水)

  法国人说:

  le temps vaut argent.

  (时间就是金钱)

  metsaprofit le jour pr sent.

  (利用当前的一天)

  这种例子真可以说是俯拾即是,用不着在这里再举了。高尔基说过:“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来的智慧和感情。”他这句话不但适用于俄国,也适用于中国,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高尔基讲的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我上面举的那几个简单的例子,尽管产生于异时异地,但是谁能否认它们今天对于我们还是非常有用的呢?

  根据上面陈述的理由,我觉得,编辑这样一本《名言大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今天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候,很多名言对于鼓舞我们的斗志、增强我们的信心是很有用处的。

  1983年

  第22章 好书的标准

  本书的作者池田大作名誉会长,译者卞立强教授,以及本书一开头就提到的常书鸿先生,都是我的朋友。我同他们的友谊,有的已经超过了四十年,至少也有十几二十年了,都可以算是老朋友了。我尊敬他们,我钦佩他们,我喜爱他们,常以此为乐。

  池田大作名誉会长的着作,只要有汉文译本(这些译本往往就出自卞立强教授之手),我几乎都读过。现在又读了他的《人生箴言》。可以说是在旧的了解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了解。在旧的钦佩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钦佩,我更以此为乐。

  评断一本书的好与坏有什么标准呢?这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能为一般人都接受的标准还是有的。归纳起来,约略有以下几项: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一本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书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压低?一本书能给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软弱?一本书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呢,抑或让人向困难低头?一本书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呢,抑或给人以低级下流的愉快?类似的标准还能举出一些来,但是,我觉得,上面这一些也就够了。统而言之,能达到问题的前一半的,就是好书。否则,若只能与后一半相合,这就是坏书。

  拿上面这些标准来衡量池田大作先生的《人生箴言》,读了这一本书,谁都会承认,它能鼓励人前进;它能给人乐观精神;它能增加人的智慧;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它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它能给人以力量;它能鼓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它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总之,在人生的道路上,它能帮助人明辨善与恶,明辨是与非;它能帮助人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致迷失方向。

  因此,我的结论只能是:这是一本好书。

  如果有人认为我在上面讲得太空洞,不够具体,我不妨说得具体一点,并且从书中举出几个例子来。书中许多精辟的话,洋溢着作者的睿智和机敏。作者是日本蜚声国际的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宗教活动家。在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中,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人生、体验人生,终于参透了人生,达到了圆融无碍的境界。书中的话就是从他深邃的心灵中撒出来的珠玉,句句闪耀着光芒。读这样的书,真好像是走入七宝楼台,发现到处是奇珍异宝,拣不胜拣。又好像是行在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本书中的第一段话,就值得我们细细地玩味:“我认为人生中不能没有爽朗的笑声。”第二段话:“我希望能在真正的自我中,始终保持不断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性和为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社会性。”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真可以振聋发聩!我自己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我特别欣赏这一段话:“‘老’的美,老而美——这恐怕是比人生的任何时期的美都要尊贵的美。老年或晚年,是人生的秋天。要说它的美,我觉得那是一种霜叶的美。”我读了以后,陡然觉得自己真“美”起来了,心里又溢满了青春的活力。这样精彩的话,书中到处都是,我不再作文抄公了。读者自己去寻找吧。

  现在正是秋天。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就在我的窗外。案头上正摆着这一部书的译稿。我这个霜叶般的老年人,举头看红叶,低头读华章,心旷神怡,衰颓的暮气一扫而光,提笔写了这一篇短序,真不知老之已至矣。

  1994年11月8日

  第23章 记者要讲真话

  记者这个行当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是到了近代,出现了报纸和杂志,记者才能出现。

  我没有读过《新闻学概论》一类的书籍,不知道怎样给“记者”下定义。

  查一查词典,上面写的是“通讯社、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我个人觉得,这样写未免有点太实了,我想把它抽象化一点,写得虚一点。我认为,记者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官员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增强人们间、特别是政府与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以便向着一个目标共同前进。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官员们制定对内、对外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一定都立即为人民所理解。这里就需要记者的中介,他们应该比一般老百姓站得高,看得远,他们要启迪群众,教育群众。这样一来,记者的重要作用就昭然若揭了。

  在中国古代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笼罩下,最高统治者所施行的政策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只能“由之”,而不能“知之”。看来老百姓也没有“知”的愿望,他们只是“顺帝之则”,只要能活下去,就心满意足了。皇帝老爷子也设有充当花瓶的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史官们记的言和事,大概都是报喜不报忧,换句话说,就是只讲谎言,不讲实话。

  否则脑袋就会不稳。我在上面说的“花瓶”,不是给老百姓看的,他们没有这个资格,意想中的观者上有天老爷、皇帝的老子,下有后世的子孙万代。

  在普遍说谎的情况下,倘有一个说了点实话,他就会立即成为名人,先秦时代晋国的董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名垂青史,一直到现在,还常有人提到他。董狐当然不是记者,但在某一点上,他有与记者共同之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