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_季羡林【完结】(44)

  这样的书院制有些什么特点呢?毛礼锐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简编》对中国书院的特点做了很好的归纳。我现在简要地叙述一下。他认为特点共有五个: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书院最初只是学术研究机关,后来逐渐成为教学机构。教学内容多与每一个时代的学术发展,密切联系。比如南宋理学流行,书院就多讲授理学。明代王守仁等讲一种新的理学“心学”,于是书院也讲心学。到了清代,汉学与宋学对立,书院就重经学,讲考证。

  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在南宋,朱熹和陆九渊代表两个不同的学派。淳熙二年(1175年),两派在鹅湖寺进行公开辩论。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去讲学,成为千古佳话。明代“讲会”之风更盛。王守仁和湛若水也代表两大学派,互相争辩。这种提倡自由争辩的讲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3在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一个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均可自由来听,不受地域限制和其他任何限制。宋、明、清三代都是如此。

  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宋、元、明、清一些大师提出了不少的读书原则。有的编制读书分年日程。有的把书院的课程分门别类,把每天的课程分成若干节。他们都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师绝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难,鼓励学生争辩,教学采用问难论辩式。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吕祖谦更提出求学贵创造,要自己独立钻研,各辟门径,不能落古人窠臼。总的精神是要学生不断有发明创造。

  5师生关系融洽

  第44章 论书院 (2)

  中国教育素以尊师爱生为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在私人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书院属于私人教学的范畴,所以尊师爱生的传统容易得到体现,在官办学校中则十分困难。朱熹曾批评太学师生关系:“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他指出,其原因在于学校变成了“声利之场”,教学缺乏“德行道艺之实”。他自己身体力行,循循善诱,对学生有深厚感情。但是,他对学生要求极严,却不采取压制的办法。他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夫理义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其犹决湍之水注千仞之壑,而作翳萧苇以捍其冲流也,亦必不胜也。”(见《晦庵文集》,卷74)这些话到了今天还很值得我们玩味。明代王守仁也注意培养师生感情。明末的东林书院,师生感情更是特别深厚。

  上面我撮要叙述毛礼锐等的对书院特点的五点总结。在组织管理方面,书院也有特点,如管理机关比较精干,经费一般能独立自主等。

  三、新教育制度的兴起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加强,随着清代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自19世纪中叶起,中国有识之士就痛切感到,中国的政治经济等非改革不行,教育当然也在改革之列。魏源认为,理学“上不足致国用,外不足靖疆国,下不足苏民困”,简直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他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魏源以后直至19世纪末叶,有不少人说八股文无用,主张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外国制度。洋务运动兴起以后,新教育也随之而兴,创建新型学校,设立同文馆,学习外国语文,开展工业技术教育,创办船政学堂、机器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水陆师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1898年百日维新以后,设立京师大学堂,为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又逐渐废科举,废八股文。经过了许多波折,以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为模式的中国新教育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在中国教育史上开辟了新的一章。

  四、书院在今天的意义

  我在上面非常简略地叙述了中国几千年教育发展的历史,从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一直讲到近代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影响的新教育制度。我着重讲了书院制度。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教育已经超越了封建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中国历史上的书院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为什么最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书院这个名称和组织呢?这是一种倒退呢,还是一种进步?这一些都是我们非思考不行的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我先举一个眼前的例子。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一些教师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没有接受政府一文资助,在不长的时期内就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书院团结了一些大学和社会科学院以及其他机构已退休或尚未退休的教授和研究员;同台湾学者加强了联系;同海外华裔和非华裔学者建立了经常的巩固的关系;开办了一系列的讲座;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建立了口述历史和为老学者录音录像的机构,等等。建立一个藏书丰富的专业图书馆的工作也正在进行。全院的同仁们正在斗志昂扬地从事书院的建设和开拓。这样的成绩当然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以书院命名的机构接踵兴起,形成了一股“书院热”。这些书院的兴起是否就是受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影响,我不敢说,它们的详细情况,我也不清楚。我只想指出,有这样多的书院已经建立起来,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而已。

  为了回答我在上面提出的有关书院的问题,我现在想结合古代中国书院的那些特点和当前中国文化书院的经验,谈一谈书院在今天的意义。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

  1书院可以成为当前教育制度的补充

  我国今天的教育制度,从内容上来看,应该说是社会主义的。但是从组织上来看,基本上是西方那一套。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封建主义那种小批量培养人才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我们只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有严格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计算、教学组织,一切都要标准化、计量化。资本主义国家大学里计算学分的办法,一方面能比较精确地确定学生的学习量,满了一定的学习量才能毕业;另一方面也用来确定教师的教学量,以便取得报酬。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金钱问题所决定的。我们之所以采用这种制度,当然不是为金钱问题所左右,而是为了适应大批量培养人才的需要。

  仅仅采用这样的制度够不够呢?我认为是不够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办教育一向是官、私两条路,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两条腿走路吧,两者互相补充,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是现在我们只剩下一条腿,只剩下官方一途,私人教育基本上不存在了。我个人认为,这无疑是一个损失。在过去执行这个政策,道理还能讲得通。今天在大家觉悟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国家又正在进行改革,在教育方面是否也可改革一下呢?如果可以的话,提倡创办书院,鼓励私人办学,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实在是可以试一下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