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完结】(33)

  汪恕诚是个老水利,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这个履历让我们知道,他和胡锦涛是同学.毫无疑问,在中国的领导层中又多了一个水利出身的干部,尤其是在洪水过后,一个老水利出任水利部长的位置,更让人感觉到,水利工作已经纳入到更科学的轨道.

  在汪恕诚部长上任不久,我采访了他.汪部长是在特殊情况下上任的,却表现得非常轻松和直率,这一点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也问了他关于"人定胜天"的问题,汪部长的回答让我踏实一些.

  他说:"和大自然的斗争,应该这样来认识,努力地去掌握客观规律,掌握以后运用这种规律为人类服务,但一定要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客观规律的发展,违背了这种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98一场洪水,虽然最后是人的胜利,但它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人定胜天"口号可以在中国自然消亡了.在大自然面前,任何以人的主观意志去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

  之后,我又问了汪部长一个问题:"在你和钮茂生部长交接的时候,有没有沟通一点什么?"

  汪部长说:"有,我对钮部长说:‘我听到这个消息,想起你在党校的一次讲话,当时我是学员.你在讲话中讲水利工作是如履薄冰,胆颤心惊.我现在到了你这个位置,我也要过这样的日子啦!‘"

  在我们采访汪部长的时候,大江南北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而汪部长刚刚从那儿视察回来,我就问他:"看到的情况比你想像的好还是……"汪部长坦率地回答:"从群众发动的人数,从出工的人数,从机械的台数,应该是轰轰烈烈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还是发现一些问题……作为我的位置,可能问题发现更好."

  洪水把很多问题暴露出来,想必几年部长生涯当中,汪恕诚不仅要面对年年的洪水警报,还要把很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一解决,否则还会有用人去胜天的场面.

  中国人常讲:"好了伤疤忘了痛",但98洪水这道伤疤实在太大,疼痛应该让人难忘.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暴露出荆江大堤修补款项被截留三分之一的消息,我们总是无法乐观,因为总是有些人伤疤未好也可以迅速忘记疼痛.

  在98大抗洪之中,有一句经典呼吁:"我们能不能多买些药少买点棺材."这是一句形象的比喻.如果在灾难未到之前,我们把很多工作做好,犹如平时多买些药,让孱弱的身体慢慢地强壮起来,这总比灾难面前,我们多买棺材强得多.

  是多买药还是多买棺材,这是一笔谁都算得过来的账,也是一九九八的南北大抗洪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警告!

  〓〓〓第十四节·面对贫困:新世纪我们会司空见惯吗〓〓〓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因为我们过去一直富裕,而今贫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惊讶而新奇地面对.

  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过去普遍贫穷,由于都穷便没有了参照物,大家都穷得心安理得,面不面对贫困都无足轻重,反正每日的生活就是和贫困作斗争.

  但是今天不同了,改革二十年象一个巨大的搅拌机,轰隆隆地一转,等大家从搅拌机里走出来的时候才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昨天相依为命的邻里,而今一个仿佛在天堂而另一个仿佛在地狱,过去一样贫穷时还可以相对哀声叹气,今天由于财富和生活质量的巨大差距竟连相对说上句话都困难……

  一方面是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高级轿车穿梭往来,《精品》、《时尚》等报刊引领着高尚人士的生活格调,几万元一桌的晚宴天天有人光顾,超过万元一平米的别墅与公寓卖得很好……改革开放二十年,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生活的确富了起来.

  但另一方面呢?

  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下面,被生活抛离出来的人们衣着寒酸地伸手向富人们渴望施舍.午夜时分,地铁门口,大马路的地下过道里面,睡在报纸上的人们夜夜可以见到;一家三口,父母双双下岗,老人要抚养,孩子要上学,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家庭越来越多.

  贫富差距在改革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飞速拉大,而正是在这种差距中,贫困成了全新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说,相比较之下的贫困是改革的后果,是改革的代价,但更是继续改革道路上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贫困.

  贫困就在我们身边,但面对时,竟又觉得有些陌生1996年春天,为了创办《新闻调查》这个栏目,我们在北京开始了《宏志班》这个片子的拍摄,没想到这次采访使我深深地介入到城市贫困人群的生活之中.

  北京的广渠门中学,为了让那些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有高中可上,特地设立了一个叫"宏志班"的班级,考上这个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将减免一切费用,还有适当的补助.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个福音.而这个班面对全市招生,专招那些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而学习又很优秀的孩子.

  宏志班的老师向我们介绍:招生那天,报名地点人山人海,然而这一个班毕竟才五十几个名额,因此有相当多的家长是失望而归的.不过这种火爆的场面其实是在悄悄提醒我们:这个我们一直以为富裕而繁荣的城市中,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却一直被我们忽略了.

  要想把《宏志班》这期节目做好,我们当然得走进这批孩子的家中,于是以下一幕幕场景开始出现.

  在北京城的东南角,有一个还算漂亮的小区,当我们在一个宏志班学生的带领下走进这个小区时,我们还以为走错了地方:怎么住的楼比我们想象的高级?

  然而进了他家,我们就知道了这家人的生活真相.几乎没有一点装修的痕迹,水泥地就那么直率地面对着我们,家具很简单而且少得可怜,式样都是二三十年前的,由于没有钱交暖气费和煤气费,因此房子正中是一个烧煤的炉子,烟囱极不协调地从窗户中伸出去.

  这家的主人是当年的知青,由于受伤致残加上回城晚了几年,现在只好以拣破烂收废品为生.他们住的这套房子还是由于祖上留下的老房拆迁后分到的.

  接着我们又去了一家,这家的贫困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居住条件上.

  孩子的父母都是知青,回城后一无所有,只好在亲属住的房子边上接了一个不到6平米的小房子.

  在这个小房子里是不能集体行动的,因为房子摆完一个双人床后,剩下的地方已经不多,而在这不多的地方里,又必须给孩子摆一个箱子,装东西的同时又能当桌子做作业,可以想像,人在里面行动该是多么不便.

  由于居住条件,家中四口人是很难见面的,父亲和另外一个孩子一个在外值夜班一个在外找地住,家里就母子俩相依为命,更何况这样的房子还是在违章建筑之列,因此寄人篱下的感觉更加强烈.

  随着采访的进行,北京这座城市已经让我越来越陌生,喧闹和繁荣开始在我眼前消失,城市的另一面开始真实地显现出来.

  有一个孩子的家里,母亲跑了,孩子和老人是这家的主人,白天也得点上灯才有光亮,屋里那股潮湿的气味让人很难忘记.

  还有一家,住在郊区一个垃圾场里,不大的屋子里简单而整洁,两个儿子接连要向大学冲刺,看得出来,父母在儿子优秀的学习成绩面前那种兴奋而又焦虑的心情.是的,两个儿子如果都上了大学,那负担恐怕要比现在还要重得多.不过看着他们一家生活在垃圾场中的团结和乐观,我知道,这家人的困难一定会过去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