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164)

  此外,还有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如蟒服、飞鱼服、斗牛服。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纹衣服,明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则称为"蟒龙"。嘉靖权相严嵩被参劾倒台后,在江西分宜县严嵩的老家抄没成千上万件丝绸衣料和各种华贵服装。

  明代服装的基本款式有:交领式衣衫 、盘领衣、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对襟合领或对襟直领式衣服、背间中缝直通到下面的斜领大袖袍,如直裰(又称直掇、直身)、襴衫、道袍。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例如儒巾、软巾、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都是传统的巾式。明初有一种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的网巾,网口上下用帛包边,长有二玉或金属小圈,二边各系小绳交穿于二小圈内,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可用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网巾的用处是可以保持头发不乱。

  明朝官服戴纱帽笼巾,下面多先戴网巾起约发作用。天启时,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为“懒收网”。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头,余幅后垂,为燕居之饰。纯阳巾,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以八仙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名之。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之使之前仰后俯,就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将巾、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此外还有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凌云巾,因形状诡异被禁用。

  明朝民间最流行的是瓜皮帽,当时称六合一统帽或小帽,是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下有帽檐,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明朝的鞋子包括:靴、舄、高跟鞋等。

  科技篇

  章翠英 《李时珍采药图》

  农业

  明朝在农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宋应星和徐光启。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约生活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写成名著《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3卷18篇,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加工,到制盐、糖、油、酒、曲和制衣服、染颜色;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五金的采冶,器具的锻铸,石灰、矾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以及车船、朱墨、珠宝等的制作,无所不载。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别号玄扈先生,上海县人,明末官僚。他生活的时代,欧洲正進入资本主义时期,天文、地理、数学、机械力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徐光启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并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相互结合,在天文、数学、生物学和农学方面获得新的成就。他组织明朝“历局”工作人员,编制了当时可算很完备的整个天球的恒星图,并采用新的测算法,使日食月食的推测,较前大为精密。他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是中国天文历算学中一份完整可贵的遗产。徐光启还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把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来。他参加翻译的《测量全义》,介绍了西方三角术和球面三角术,引述了许多新公式。三角函数表也是经徐光启等首次介绍到中国的。

  徐光启在生物学和农学方面的贡献很大,代表作是《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共60卷,约60万字,分12个部分。举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技术知识等等,应有尽有。同时,作者也写進了自己亲身试验的成果。徐光启曾在天津试验改良水田,又在他父亲坟地周围开了一个试验园地,引种外地作物,培植高产良种。他从福建引种甘薯获得成功后,著书加以推广。《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17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知识,而且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

  医学

  明朝出了一位大医学家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人,父祖世代行医。他在青年时便随父学医。在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过去“本草”中记载的中药,尽管多达-千余种,但对药性、药名和分类的记载,有不少错误,还有许多宝贵药物知识,还没有被吸收進去。他穷毕生精力,披阅了八百余家著作,并到北京、河南、江西、南京等地实地考察,还访问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后三易其稿,终于写成《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全书共分52卷,全书共收药物1892种,其中由李时珍总结民间经验而增加的有300多种。书中还附有处方11096则,插图1000多幅。《本草纲目》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并订正了历代相沿的某些错误。它是中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直至今天还有实用价值。此外,《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典,也是一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的重要著作。

  地理学

  明朝还出了一位著名的游侠徐宏祖。徐宏祖(1586年~1641 年),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他从青年时起就开始有计划的考察旅行,“不避风雨,不惮虎狼”,足迹遍及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并最终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他考察山水三十年的总结,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其中有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资料。

  《徐霞客游记》还记载了苗、瑶、果罗(彝)、摩些(纳西)、壮、白等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以及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是研究中国民族和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建筑艺术

  北京皇宫(今故宫)是明代建筑的突出代表。

  当时的北京城以紫禁城内皇宫为中心,外是周长18里的皇城,皇城之外是周长45里的京城。皇宫正式动工于1417年(永乐十五年),竣工于1420年(永乐十八年)。这所皇宫由几百座不同的建筑物组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各个建筑物大都用白色大理石做台基和栏杆,建筑物木构的本身,如木柱、门、窗等都用朱漆,横额以蓝绿两色作彩画,屋顶用黄色琉璃瓦,精美绝伦。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是中心建筑,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三大殿的台基各由高达二丈余的三层重迭的须弥座构成,俗称“三台”,把三大殿衬托得更加巍峨壮观。台前有精镂的丹墀,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琳麋秀丽。除紫禁城内的皇宫外,还建筑了供帝王祭祀天地、祖先、神灵用的天坛、社稷坛、山川坛、太庙和作皇城正门的承天门等。

  除了皇宫建筑外,明代佛塔和陵墓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上述建筑多不再用易腐的木材,改用砖石建筑。南京报恩寺琉璃宝塔,山西洪洞县霍山广胜寺飞虹塔等,都是用琉璃砖砌成。北京昌平定陵,就是一座用大理石、汉白玉和砖砌成的地下宫殿。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