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190)

  而牌子曲类的说唱有单弦、河南大调曲子等;琴书类说唱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道情类说唱有浙江道情、陕西道情、湖北渔鼓等,少数民族也出现了一些说唱曲如蒙古说书、白族的大本曲。

  戏曲故事(国学网络图片)

  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清朝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早在明代就发展起来的昆剧,到了清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代表剧目如洪升的《长生殿》等。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

  晚清时期,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角。各种地方小戏、评剧、越剧、楚剧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清代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琴歌《阳关三叠》、《胡茄十八拍》等广为流传。清代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

  服饰

  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特别在乾隆朝时期,乾隆制定了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男服分为衮服,为皇帝穿着;龙褂,为皇子所穿;朝服,最隆重的大礼服,为大臣上朝时穿着;补服,依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吉服,清代的礼服,次于朝服是为吉服,用于吉庆典礼时穿着。此外,还有常服,规定很少,早先的长袍马褂,主要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后来逐渐普及,变成了一般的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

  清代的女服分为朝服,皇后的朝服包括朝裙、朝袍、朝褂;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常服多以长袍为主,长袍的下摆多垂至地面。掩盖住旗鞋。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也是很流行的装扮。这种坎肩有大襟、对襟和琵琶襟等样子,长度多在腰际,并缀有各种花边。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满族女子的发髻比汉族女子的高出五到六寸。

  清朝妇女(国学网络图片)

  清朝时期汉族女子的服饰,在嘉庆、道光之前,仍与明朝时的服饰差不多,以衫裙为主。乾隆时期的妇女的衫袄,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盖以下。衣领通常是圆领或斜领,很少用高领。嘉庆之后,衫袄变得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除了穿裙子的外,还有穿裤子的。裤子最开始是大裤管的,后来开始流行小裤管的。到了光绪年间,由于裤子的流行,女子穿裙子的人逐渐减少。

  科技篇

  历法和数学

  清朝在历法和数学方面的发展,除了继承中国古人的遗产外,还同时对西方的思想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天文学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江浙人王锡阐,着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他不仅精通中西历法,而且对二者进行了比较。他肯定了西洋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缺陷和错误。他对日月食的算法,对一些天文数据的应用,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岁差常数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此促进了中国历算学的发展。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安徽人梅文鼎,他穷其一生,整理了中国古代的历算学,同时也对西洋科学加以研究和介绍。所著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共达86种,在中外科学知识的整理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写的《古今历法通考》,是中国第一部历学史。其数学著作《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他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都赞扬了中国古代算法的成就;此外,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他还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了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此外,一位蒙古族历算学家明安图,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四卷,不仅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个式子,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这是明安图对数学的杰出贡献。他是我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地理学

  清朝时期随着疆土的扩大,需要测量实际的国土面积。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了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

  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我国的新疆地区。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嘉庆十五年(1820年)绘制的《重修大清一统志》的清代疆域图,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版图。

  医学

  清代,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已臻于完善和成熟,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还略胜一筹。特别是温病学派形成,在治疗传染性热病方面,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在康熙时期,还大力推行了来自西方的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的方法。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

  清代著名的医学家有石寿棠,着有《医原》,《温病合编》等书。阎德伍,时称“今之扁鹊”,名誉淮海,着有《阎氏锦囊》四册,具体阐述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及针灸的医理与验方。

  1903年,清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1907年停办。

  建筑艺术

  清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早在明代,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长,明代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地方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瓦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朝更于1723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