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紫色菩提_林清玄【完结】(28)

  这封信是他结婚不久,刚搬新家时写的,朋友可能早已忘了他曾经以如此美丽的角度去看梨花,两相对照,我们可以体会到,梨花还是同一株梨花,只因看的人心情不同也就有了差别。

  最后,梨树被朋友砍倒,因为他要搬家了,他说:“我砍倒了梨树,因为我不希望别人拥有它,我要让它永远只活在我的记忆里。”

  那棵梨树何辜呢?

  可见渴爱所发出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了!

  也可见渴爱与形体有深刻的对应,我们作为人一天,就一天不能去除所有的渴爱,但是,如果我们用对应的转化,可以把不善的渴爱变成善的渴爱。

  心常欢喜、离垢、发光……

  铃木大拙另有一段极为优美的文字,谈到渴爱的本质与对应,因为太优美了,我忍不住抄录在这里:

  在一只猫追逐一只老鼠的时候,在一条蛇吞食一只青蛙的时候,在一条狗凶猛地向树上的一只松鼠大吠的时候,在一头猪在污泥中哼叫的时候,在一条鱼悠游自在地在水里游动的时候,在波涛汹涌地在怒海上面奔跃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在这当中感到我们本身的“渴爱”表现着某些变化无尽的形态吗?星星在晴朗的秋夜发着闪闪的光芒,沉思般地眨着眼睛;莲花在夏日的清晨开放着,甚至在太阳尚未升起之前就展开了它的花瓣;春天来到的时候,所有一切的树木都从漫长的冬眠之中醒来,争先恐后地爆出新生的绿叶——难道我们不是也能看出我们人类的“渴爱”在这当中展露它一部分特质吗?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了人可以通过修行走向清净的道路,知道了生命的悦乐或爱痛的源泉是我们自己,同时也知道了菩萨之道实是心之所发。

  可是,作为一个菩萨,投生到娑婆世界仍然是形象的凡夫,若投生到地狱恶道,也要和地狱众生同受诸种大苦。不同的是,在对应的时候,凡夫感受到无法超越的苦,随苦而转,菩萨虽也处于苦境,却能不沉溺于苦,不为苦所缠缚,甚至以苦为乐——就是他身上纵使被铅箭所射满,但他不因此生恨,由他自己心里射出去的全是金箭。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有一段弥勒菩萨和善财童子的对话,说到有菩萨心者则“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熏”;弥勒菩萨接着说:“得一切智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何等为五?不为一切三毒火烧,五欲毒不中,惑刀不伤,有流不漂,诸觉观烟不能熏害。”

  菩萨并未能免除一切俗世的遭遇,但不同的是在遭遇的时候,他能不被贪嗔痴三毒所焚烧,又能不被色声香味触五欲所射中,不会被迷惑的刀刃所杀伤,不会随波逐流失去清醒,也不会被种种思维辩证的烟所障蔽。

  所以,在这个污浊的人间,我们投生于此有两种可能,一是随业流转,一是乘愿再来。菩萨本来不用再来的,因为他要度化众生,发大愿,所以又来了,一旦来到这个世界就只有和众生一起受苦,然而他总有超拔的力量,把种种的烦恼转化为智慧。

  在《华严经》、《仁王经》里都记载了大乘菩萨的十地,也就是菩萨的十个不同层次。一是欢喜地菩萨,二是离垢地菩萨,三是发光地菩萨,四是焰慧地菩萨,五是极难胜地菩萨,六是现前地菩萨,七是远行地菩萨,八是不动地菩萨,九是善慧地菩萨,十是法云地菩萨。

  后面几地的境界是我们凡夫所不能至,但不论在何景何情都能心常欢喜、心常离垢、心常发光、心常燃起智慧之火……都不是不可能的。

  “凡夫”与“菩萨”实际上也是心的分别,是受(感受)、想(思维)、行(能动性)、识(细微分别,判断)的分别,而不是形象的分

  别,但到了最后则又没有分别了。《法集经》里说:亦得言一切法是菩提,亦得言一切法非为菩提。问曰:“以何义故?

  一切法名为菩提,一切法非菩提?”答曰:“于一切法,着我我所,此非菩提;觉一切法平等,知一切法真如,名为菩提。”一切法,一切外境,一切一切对我们的喜乐或伤害都应做如是观,如果我因而被染着,那我就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了。在《首楞严三昧经》里,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一切凡夫,忆想分别,颠倒取相,是故有缚。动念戏论,是故有缚。

  见闻觉知,是故有缚。此中实无缚者,所以者何?诸法无缚,本解脱故。诸法无解,本无缚故。常解脱相,无有愚痴。——事实上,心常解脱的人,心常平等,心常真如,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不去草秽,禾实不成

  佛教许多经典里,佛陀都说到当一个人动了慈爱之念,对方尚未得到慈爱的利益时,自己就先得利了;反之一个人怀有怨恨,对方尚未受害,自己就先受伤了。非仅如此,不论是慈爱或怨恨的付出,都还将绕一个圈子回来,报在自己身上。

  像《出曜经》中说:“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四十二章经》里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也。”

  到了终极,佛教里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完全去除恶念,就不可能成道;要到了善意遍满,才打下得道的基础。《三慧经》里就说:“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恶意如草。不去草秽,禾实不成。人不去恶意,亦不得道。人有嗔恚,是为地生蒺藜。善意如电,来即明,去便复冥。邪念如云覆日时,不见己恶意起,不见道。”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