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69)

  他说:"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文集》)把君臣父子之位和封建伦理纲常视为永恒不变,这是直接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形而上学观点.

  在动静关系上,朱熹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看法.他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今以太极观之,虽日动而生阳,必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是动.推而上之何见其端与始."(《语类》在阴阳动静的源头上,朱熹比周敦颐进了一步."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看法是朱熹对动静起源的辩证猜测,对后人具有启迪作用.他看到了动静之间既相矛盾又相依存.他说:"动静二字,相为对待,不能相无,乃天理之自然,非人力所能为也."(《文集》)说明动静之间的对立依存关系是天理之自然的规律,非人力所为.因此,"动静相资","阴静之中自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又有阴静之根."(《语类》)这种动静相因的思想无疑是正确和深刻的.

  但是,朱熹的动静观最后还是以循环论告终.他强调动静相因,但又主张"静主动用"和"理静气动".认为阴阳二气之所以运动,是本体"理"的作用,"理"主静而"气"主动,"理"是客观精神本体,因此运动是由外面的"理"支使.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在运动的方向上,朱熹又提出循环论的观点.他说:

  "一动一静,循环无端".(《语类》)"盖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文集》).认为运动是以循环的形式存在的.循环论看不到事物的螺旋发展和波浪式前进的趋向,而认为只是如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往复循环,永远在原来的圈子中踏步.

  综上所述,朱熹在发展观上是从承认矛盾对立和发展开始,最后又归宿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的.

  (三)提倡"格物致知",强调"知先行后"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补.格物致知传》)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他说:"《大学》格物致知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煞也是凡人.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圣贤之域."(《语类》)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文集》)在认识路线上,朱熹提出了"以身为主,以物为客"的命题.注意了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区别.他说:"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语类》)这"知"是指认识能力,"理"和"物"指认识对象.他说:"格,致也,尽也","物,犹事也."穷究事物之理达到极点就是"格物"."致",推究也,"知"犹识也.推展心中的知识至于极致,就是"致知".由格物才能致知.因此,朱熹也主张向外追求知识.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与他理会过."(《语类》)这是朱熹认识论中的合理部分.他主张一事一物地去穷格物理,而穷理的方法又是学、问、思、辩等形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与问是闻见功夫,通过读书论学,评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途径去认识物理.第二步是思辩功夫,朱熹主张"沉思","潜思"、"反复推究"和"触类旁通",通过分析类推,达到内心"豁然贯通"穷尽天下之理的目的.他说:"一物格而万里通,虽然颜子亦未至此.惟今日而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耳."(《四书或问》)这里的"脱然贯通"是建立在"积习既久",不断积蓄知识的基础上,含有认识飞跃的合理因素,故不可简单地认为是神秘主义的"顿悟".

  朱熹的上述合理思想,由于受其理一元论世界观的局限,最后还是被窒息于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讲"致知",是扩大心中的先验认识,由于物我都统一于"太极","太极"分殊之理既在物中,又在心中,"理之在物与在吾身只是一般."(《文集》)心中之理与外物之理是一回事,因此,"格物"只是把心中和心外之理结合起来的手段,是用物理去启发心中之理,下学而上达,最后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语类》)的最高境界,这是先验主义的认识路线.要达到如朱熹所说的这种境界,纯属主观幻想.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