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10)

  吴澄这几句委婉而又直露的话语,对于朱熹之后道统的承传者,大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之意,足见吴澄胸中抱负何等远大.

  此后,吴澄在经学上确实以接续朱熹为己任.他鉴于《孝经》因后儒穿凿更改,真伪混杂,首先加以校正.朱熹曾说:《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文,皆齐鲁闲儒纂取左氏请书语为之传者,又颇失其次第.吴澄谨遵朱子遗言.特据朱子刊误以今文、古文校其同异,经增删修订,编成《孝经》善本传世.同时,他又采集其他典籍中谈论"孝"的文字,另外编成《孝经外传》一书刊行于世.

  这一年,吴澄又潜心研读邵雍《皇极经世》一书,颇有所领悟.他不满那些对《易经》抱着一知半解的人,往往流为术数之末,于是便以先天六十四卦分配一元之数,仔细推究历代治乱相禅、兴衰交替的缘由,从而撰写了《皇极经世续书》.

  可惜后来因遭受兵火之灾,该书竟至散佚不存.

  咸淳六年(1270)八月,吴澄应抚州乡贡,以《乾卦保合太和万国咸宁赋》中第二十八名.次年春,他又奔赴京师应礼部试,不料名落孙山.吴澄虽然成了一个落事举子,但并不灰心丧气.他回到崇仁故里,精心整理旧作,编纂成书,题名为《私录》.程若庸先生在此书后写了一篇跋语,其中有云:"若庸来此二十二年,阅人多矣,未见年方弱冠而有此志量,有此工夫,广大精微,无所不究,如昼方旦,何可量也.仆虽老不敢自弃,愿闻切磋语."短短几句话,高度评价了吴澄的渊博学识,充分肯定了他的著述成就.

  当时,南宋日趋灭亡的征象已经越来越明显.吴澄眼看国家衰败,儒道凋敝,只好闲居家乡,授徒讲学.他修建了几间简陋的茅屋,作为自己安身之所,还特意在门窗上题辞曰:.

  抱膝梁父吟,

  浩歌出师表.

  这显然是取诸葛亮隐居待时之意,表示自己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胸襟抱负.

  然而南宋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没过几年便土崩瓦解了,可惜吴澄满怀壮志,未得施展.学友程钜夫深知吴澄当时的良苦用心,专门为他的茅屋题名曰"草庐".从此以后,四方学者便称吴澄为草庐先生.

  四、隐居穷谷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攻陷江西,抚州沦为元人统治区.乐安县丞黄西卿是一位忠义之士,他不愿降元做官,便携带全家避入深山穷谷,甘心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他素慕吴澄讲学之名,特意邀请吴澄前去教授其子.吴澄出于对这位县丞的敬仰,欣然应邀前往.于是在山中授徒讲学,潜心著述,与黄西卿相处甚得.

  至元十四年(1277),江西战乱频仍.吴澄侍奉父母双亲到处避难,很少有安居之日.后来,幸得乡贡进士郑松热情相迎,于是一道隐居布水谷.郑松(1235—1307),字特立,乐安(今江西乐安县)人.南宋末年应乡试中选,入无闲居不仕,专意研究经学.吴澄与郑松共同结庐于布水谷中,二人每日以论学为事,可谓优游年岁,自得其乐.布水谷位于乐安之高山,上有田有池,群山外环,内有一道溪流直通悬崖飞瀑而出,其景致十分壮观.谷中吴郑两人所居草庐,后人称为古隐观.

  吴澄身居布水谷,虽箪食瓢饮.艰苦备尝,但他一力纂次诸经,一日不曾懈怠.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他注释了《孝经》章句,校订了《易》、《书、《诗》、《春秋》,修正了《仪礼》、《小戴礼记》、《大戴礼记》等,对儒学经典的整理和流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就诸书分别予以简述,以便知其大概.

  《易》据《汉书·艺文志》载:《易》12篇,即包括经二传十.自从魏晋诸儒分象象文言入经、而《易》非古,注疏传诵者苟且因循以至于宋.宋代名儒吕祖谦通过精心考证,将《易》恢复其旧.而后朱熹沿用吕本,但对于书中文字阙衍谬误,没有来得及全面订正.吴澄有鉴于此,特重加修订.他采用吕祖谦古易本经文,每卦先列卦变主交,每交先列变交,次列象占.十翼也各分章数,其训解各附句下,音释考证于经则附于每卦之末,于传则附于每章之末.

  《书》宋儒多疑古文《尚书》为伪书,从吴澄开始,专主今文《尚书》.吴澄以今文《尚书》25篇自成卷帙,以区别于古文《尚书》;又将原书各篇开头的小序合并在一起,放在全书后一部分;至于孔安国的一篇序文,也附录书末.此书虽专门阐释《尚书》今文,但大多合于古义,实为其可取之处.

  《诗》自汉代以来,学者解说《诗经》,全都以《诗序》为本.尤其是毛公将《诗序》分置于各篇开头,使后世读者往往局限于只从序中去探索诗之大旨.对此,宋儒颇以为非,朱熹深斥其失而索性去掉序文.吴澄按照朱子所定,删掉各篇开头之序,以避免其混淆于《诗经》正文,使读者便于以诗求诗,而不为序文所惑.至于诗篇次第,吴澄也酌情加以调整,使其编排更为合理.

  《春秋》吴澄认为,汉儒对于《春秋》三传,专门守残护缺,不能贯穿异同而有所去取;唐代啖助、赵匡、陆淳三位学者始能信经驳传,多得其本义,但仍有若干失当之处.为此,吴澄将《春秋》再加审订,编为七纲八十一目,解说以左氏为主,兼采诸家传注,而参之以己见,旨在使读者知道《春秋》史笔有一定之法,相信经文无不通之例,从而避免望文生义,误解圣贤之言.

  《仪礼》吴澄深惜《仪礼》17篇尚不完备,于是从《礼记》、《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以及郑玄《三礼注》等广泛摄拾,编成《仪礼逸经》8篇,即投壶礼、奔丧礼、公冠礼、诸侯迁庙礼、诸侯衅庙礼、中囗礼、礻帝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