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2)

  "获罪于天,无所椅也!"(《八佾》)也曾垂头丧气地说过:"天丧予,天丧予."(《先进》)这里的天有喜怒、有主宰权,看似精神的天.其实孔子的"天",指的是同一个事物,即自然界的天;孔子的"天命"(或天道)即自然规律.言"天"、言"天命",只表明孔子天命观中历史继承性的一面,而这些旧词的实际内容才是孔子的真实用意,孔子的天命观正是历史继承性和个人创见性的统一.综观人类认识史,无不经历着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级三大进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有神论向形而上学阶段过渡时期,一方面夏商周以来关于诸神的资料充斥人间,成为顽固侵蚀人心的习惯势力;另一方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的形而上学体系已经形成,但还没有广泛地征服人心.孔子从传统神学那里借来"天"、"天命"、"命"诸名词及其表达形式(如"天丧"、"天生"、"天厌"……),慰藉人们普遍的宗教心理,以便为"神道设教"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又从老子那里吸取"道"这个将最高神抽象化的精髓,用它来代表自然规律、宇宙精神和善恶的最高裁判者.孔子的天命观既具有传统形式,便于人们接受,又有科学内容,具有进步的意义.旧瓶装新酒,虽有旧烙印,却赋予了新内容.孔子的天命观,从积极意义上讲,可以激发人们上进,百折不挠.因为他首先认为天有规律,人可效法: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而天的特征首先是四时运行,健行不已,《周易·乾·大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其次,天的道行是促使"百物生焉",《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亦积极入世,汲汲救世,必欲实现"博施济众"的伟大理想而后已.从消极意义上讲,出于对天命必然性和公正性的坚信,又可以给困境中的人们提供精神支柱和心理慰藉.当他被围于匡时,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也"(《子罕》),上天一定会助成他复兴周公之业.见侮于公伯寮时,他也信守:"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余何?"(《宪问》)当他看见弟子不幸身染恶疾时,他悲叹:"亡之,命也夫!斯人也面有斯疾也!斯人也面有斯疾也!"(《雍也》)天命是一种正义力量,可以帮助人们逢凶化吉;天命是一种终极力量,让他的弟子身染痼疾,不可救药.甚至,天命还是人间善恶的公正裁判,因此当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他引起学生误会时,他指天为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仁政德治孔子的政治思想可归纳为仁政、德治.仁政是施政原则,仁者"爱人"(《颜渊》),仁政亦主张以爱人为最高职志.他说:"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都以爱人为统治者的主要职能.仁政包括两大主题:成全和不忍,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运用.孔子继承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注],认为国家的建立并不是为了统治者的淫乐,也不是单纯地为了推行礼乐和刑罚,而是为了人民的普遍幸福,他要求统治者必须立足于人民的利益,让他们人口繁衍、财富增殖、知礼明乐,过人丁兴旺、丰衣足食、秩序和谐的文明生活,此即"庶、富、教"、"博施济众"的政治理想,充分地体观了一个仁者的成全之心和生养之德.孔子还认为"性相近,习相远"(《阳货》).

  因此主张政治应从根本作起,加强教育,实行礼制,诱发人们的向善之心,提高人们的个人素质,实现各阶级、各阶层的和谐相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人民素质提高了,刑罚也就成了多余的设施,因此他反对"齐之以刑"(《为政》)、"刑罚不中"(《子路》)和"不教而杀"(《尧曰》)的作法,向往"胜残去杀"(《子路》)的太平盛世,充分体现了他仁者的不忍人之心.

  德治强调统治者的个性修养,主张让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人来治理天下.他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如果是一个修养很高的统治者跃居大位,那么人们自然敬眼,天下自然大治.在衡量统治者有德无德时,孔子提出了"正"的概念,首先要求统治者从自己作起,做好榜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又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国家就像个大家庭,家长必须子爱下民;国家又像个大学校,官员必须作下民的师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上位者喜欢什么,提倡什么,都是天下风俗无言的导向.只要统治者立身正、处事正,天下就没有行邪的,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懂得这个道理,认真做好榜样,就可收到"子欲善而民善矣"的效果,否则,榜样不好,虽天天声嘶力竭地叫喊正直,廉洁也不起作用.其次是统治者运用行政力量端正世风,整顿秩序,此即"正名"思想[注].正名的具体内容即矫正礼坏乐崩的颓俗,使社会秩序重新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的轨道上来,恢复奴隶制等级制度.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名分不正,秩序不清,社会就处于混乱之中,因此,德政的任务理所当然应端正名分,不仅使各级统治者自己明白职能与权限,而且也使社会不同阶层的诸色人等明白自己的身分和位置,各尽其职,各行其事,共同在社会大舞台中扮演和谐的喜剧.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