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29)

  (何尊沛 撰)

  主要参考书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2.余重用《阳明先生传纂》

  3.黄宗勇《明儒学实》

  4.张廷玉《明史》

  5.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一)6.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7.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学思想史》明代部分

  8.毕诚《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

  9.方尔加《王阳明心学研究》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理学殿军 刘宗周

  (1578—1645)

  刘宗周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山甚至认为,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注].

  一、杜门重忆十年病 束发谁先天下忧

  刘宗周,初名宪章,字起东(一作启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后因讲学于山阴县城北蕺山,学者尊称为蕺山先生.他出生后不满一岁,父亲就去世了,因此,自幼随母依养于外祖父章颖家中.

  章颖字叔鲁,别号南洲,是当时浙东一带很有名气的儒者,精通《易》学.年青时期屡试不第,遂以讲学为生,与族兄章礼、章焕号称章氏三杰.他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故门生之中不乏擢高第、登显宦的人,如徐阶、陶望龄、周应中等著名学者和官僚都出自他的门下.

  刘宗周受到外祖父的培育,学问日进.17岁时,又从鲁念彬学习制艺.由于他本人的努力,加上先生善于造就,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刘宗周的八股文就做得很好,为以后登第创造了条件.

  万历二十五年(1597),刘宗周考中了举人,4年以后,考取了进士.但因母亲去世,他没有受官.后来经人介绍,他又师从湖州德清学者许孚远.

  许孚远字孟仲,号敬庵,是湛若水(甘泉)门下唐枢(一庵)的弟子.其学以"克己"为要,"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因此与罗汝芳(近溪)一派讲学不合,认为罗及其弟子"以无善无恶为宗",不合王阳明的"正传",故作《九谛》与之论难[注].刘宗周拜许为师时,问为学之要,许告以"存天理,遏人欲".刘宗周受许孚远影响很大,从此"励志圣贤之学",认为入道莫如敬,以整齐严肃人,"每有私意起,必痛加省克."[注]

  次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刘宗周北上京师赴选,任行人司行人.路过德清,拜别许孚远,许勉励他"为学不在虚知,要归实践",刘宗周"为之猛省".

  他一生对许非常推崇,曾说:"余年26,从德清许恭简公游,邑己问学,于今颇有朝闻之说"[注],"平生服膺许师"[注].后来他提倡"慎独"之说,与许孚远很

  有关系.

  当时朝政黑暗,权臣当道,朋比为奸,·排斥正人.万历皇帝昏庸腐朽,深居官中,服食炼丹,数十年不出,大明江山,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刘宗周任官不到一年,就以侍亲为由,告辞还乡.不久,外祖父、祖父相继去世,他承重守制,于居丧之暇,在大善寺僧舍延课生徒,以此为生.他闲居七年,贫病交加,敝衾破缶,衣食不继,往往靠借贷度日.但他足迹不至公庭,官吏有慕名造访的,他也拒而不见.

  万历四十年(1612),因人推荐,朝廷下诏恢复刘宗周行人司行人的旧职.在北上途中,路过无锡,拜访高攀龙.高与顾宪成都是当时的理学巨子,又是东林书院的创建人,天下士大夫仰之为泰山北斗.刘宗周在无锡短暂停留,与高相互切磋学问,有问学三书,一论居方寸,二论穷理,三论儒释异同与主敬之功.从此刘宗周论学更反躬近里,从事治心之功.

  当时东林党人与朝中大臣互相攻讦,形同水火.刘宗周上《修正学以淑人心以培养国家元气疏》,指出当时廷臣日趋争竞,党同伐异之风行,而人心日下,土习日险.他希望朝廷化偏党而归于荡平,不必以门户分邪正.这篇奏疏对当时的党争作了持正的分析,不全以东林党人为是,也不全以东林党的政敌为非.但朝中党派倾向已很明显,刘宗周在前疏中发明顾宪成之学,被认为同情东林党.他鉴于群小在位,党祸将兴,就申文吏部,请给假放归.这时江西巡抚韩浚上疏弹劾刘宗周,比之为少正卯,说他"行伪言坚",足以乱天下而有余,乞赐尚方加诛,以为惑世诬民之戒.归于顾,刘廷元又相继对他进行攻击.于是他踏上了归乡之路.

  解官后,刘宗周的心情反而觉得轻松.他早就想潜心学问,摆落世事的缠绕.

  在《与周生书》中,他写道:

  不佞少而读书,即耻为凡夫.既通籍,每抱耿耿,思一报君父,毕致身之义.

  偶会时艰,不恤以身试之.风波荆棘之场,卒以取困.愚则愚矣,其志可哀也.然而苦心熟虑,不讳调停,外不知群小,内不见有诸君子,抑又愚矣,其志亦可哀也.

  嗟乎,时事日非,斯道阻丧,亟争之则败,缓调之而亦败.虽有子房,无从借今日之著,直眼见铜驼荆棘而已!《易》曰:"小人剥庐,终不可久也."此曹何利之有?吾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万物一体,亦会为此曹著忙.若夫一身之升沉宠辱,则已度外置之矣.惟是学不进,德不修,快取容足之地,而亡其所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之血脉,于世道人心又何当焉?此不佞之所倦倦而不容自已也.昔韩退之中废,作《进学解》以自励,遂成名儒,其吾侪今日之谓乎!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