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6)

  告子以水为喻,说明人性没有先验的善与不善的区分.孟子也用水性为喻,反驳告子之说:

  水信无分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为了证明人性为善,孟子又运用经验事实进行论证.他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还说过: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所以,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人的四肢是天生而具有的,是人的自然之物.那么,在孟子看来,"四心"、"四端"也是生而具有的.但是,孟子的论证还有较为谨慎的一面,孟子所谓天赋的"四心"、"四端"还仅仅只是完善的人性、道德的良好发端,它们仅仅只是一种"善端",即善的萌芽.人性和道德的完善,还有待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扩充和培养.孟子认为,能够扩充这"四端",就能为君主,保有四海;不加扩充,就会使"善端"失掉,连父母也保护不了.所以,尽管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天赋人性论,但他还是十分强调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后天客观环境的影响.这也为他解释人的"不善"即恶的产生和存在留下了余地.

  孟子所论述的这种"善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人的类意识,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孟子认为这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特性,是很有意义的.但他认为这种类意识、社会性,完全是自然之物,就像人的四肢一样,则是错误的.人的类意识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劳动中,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至于说"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人生而具有的,其错误就更加显然了.刚出生的婴儿,怎能懂得"是非"、"辞让"、"羞恶"呢?这是其一.其二由于时代不同、地区或民族有别,人们往往有不尽相同的"是非"、"羞恶"、"辞让"观,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是非"、"羞恶"、"辞让"观是由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存在产生出不同的"是非"、"羞恶"、"辞让"观.所以,它们决非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后天的人为.

  为了进一步论证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说,举出了"孩提之童"敬爱其亲长的事实.他说:

  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

  这一"良知良能"的论证同样是有问题的.因为小孩爱父母、敬兄长也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小孩从小就受到父母、兄长的抚爱和教育的结果,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缘故.

  孟子又运用归纳法,提出"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的命题,用来证明人具有普遍的善性.他说: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理义属于道德意识,孟子认为人类存在普遍的道德观念,具有真理性.尽管人类社会已经历过种种不同的社会形态,这些社会形态尽管存在着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群体.每一群体都存在一个处理、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问题,因此必然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原则,这就是孟子所谓"心之所同".但是心有所同还有所异,孟子有见于同而不见于异,弃异而不谈,就显得有些过分.特别是人的生理感觉和人的意识属于不同的类,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一是人的社会属性,异类相推,其逻辑论证也欠严密.

  人性既然是善的,那么,怎么会产生出恶来呢?对此,孟子回答: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一求则得之.

  合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是说先天的善要变为后天的善,必须要加以求,取决于求.如果舍弃而不求,先天的善就会失去.所以,人与人之间善恶悬殊,并非先天的人性不同.

  他举例说: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邻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善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队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代之,可以为美乎?……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得其乡."(同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