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63)

  在思想方法上,王充又得益于桓谭.桓谭(公元前23年一公元50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人."博学多通,遍习五经",是两汉之际著名学者.著有《新论》一书.他治学的特点也是"训诂举大义,不为章句",与班氏父子学风相同.在思想方法上,颇具求实精神,喜好古文经学,常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尤其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他曾在光武皇帝面前冒着杀头的危险非议谶纬神学,对俗儒的鄙俗见解更是深恶痛绝,常常调笔讥讽,"由是多见排抵".桓谭求实的治学精神,王充特别欣赏,他在《论衡》书中多次赞赏说:"(桓谭)又作《新论》,论世间事,辨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超奇》)"世间为文者众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论之,可谓得实矣.论文以察实,则君山汉之贤人也."(《定贤》)王充本来对汉代的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等人十分赞赏,但在数家之中,王充对桓谭最为激赏,说"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论难追"(《案书》片"彼子长(司马迁)、子云(扬雄)说论之徒,君山为甲."(《赵奇》)认为舒仲其文虽奇,犹可学而及之;桓谭出语高峻,非可企及.甚至与以论说为长的太史公、扬雄相比,桓谭也是首屈一指的.他说桓谭为汉世学术界值定是非,就像一个公正的执法官一样.从前汉朝的丞相陈平出佳之前,在阎里"分均若一",这是能当丞相的象征.桓谭论议平实如陈平之分物,也是当丞相的料.可惜他因非毁谶纬,贬死途中.王充将这位没过过一天丞相瘾的落拓之士称为"素丞相",以配孔子"素王";并将桓谭作《新论》与孔子作《春秋》相比美:"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然则桓君山不相,素丞相之迹在于《新论》者也."(《定贤》)又说"质定世事,论难世疑,桓君山莫上也."(《案书》)评定世间的事情,讨论世间疑难,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受桓谭的影响,王充对神学迷信、俗说虚妄也深不以为然,他后来撰著《论衡》一书,其主旨也是"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对作》),与桓谭《新论》的主题如出一辄.

  当时在京师的青年学者除班因外,还有贾逵、傅毅、杨终等,俱曾为官兰台,王充也与他们有所往来.兰台是东汉的皇家图书馆和国家史馆,在那里读书作文,皆由公家供应纸墨,条件优越,待遇优厚,是一个清高又实惠的学术机构,因此时人称进入兰台为登蓬莱,世以为荣.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东汉歹(的古文经学家.其父贾徽尝从刘歆习《左氏春秋》.逵少承庭训;通《左传》及五经本文.

  《后汉书》本传又说他"自为儿童,常在大学,不通人间事",是一个兼得家庭教育和太学教育双美的幸运儿.他博通五经,兼明今古,对《左传》、《国语》、《周礼》尤其专门,特别是对《左传》的兴旺发达,功劳甚大.同时他对于今文家的《大夏侯尚书》、《谷梁传》也十分精通.他还是汉代第一个遍注群经的大儒,史书说"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明帝时,拜为郎官,与班固同在兰台校书.傅毅,字武仲,扶风茂陵人,少博学,水平中在平陵习章句,深为章句之学的破碎支离所苦恼,因作《迪志诗》,以殷高宗贤相傅说后裔自居,说:"先人有训,我讯我诰.训我嘉务,诲我博学."遂以大义文采为务,斐然成章.章帝时,授兰台今史,与班贾同业,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

  年13为郡小吏,太守遣至京师习《春秋》.后随郡上计吏至京师,见三府为《哀牢传》不成,杨终因来自四川,熟悉西南民族情况,作传上之,今天《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哀牢传》就是杨传的改编本.明帝奇其才,征诣兰台,拜校书郎.班贾傅杨,俱为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共在兰台,酬酌诗文,好不风光!明帝水平十七年,五色雀群集,明帝下诏群儒学士各献《神雀赋》.百官众僚,纷纷响应,结果只有他们四人和侯讽的赋受明帝欣赏.王充记其事曰:"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神雀颂》.百官颂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金玉,明帝览焉."(《侠文》)王充亲睹其盛,好不羡慕!一再赞美说:

  "兰台之史,班固、贾逵、傅毅、杨终,名香文美."(《别通》)到了晚年,穷居陋巷,还希望朝廷有朝一日也把他王充征在兰台,"蹈班、贾之迹",一则以还平生未遂之愿,二则以"论功德之实"(《须颂》),报主隆思.

  四、博览百家

  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名师,交胜友外,还广沙博览,穷读群书.《后汉书》说王充在洛阳,"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浅学俗儒多拘守经本,认为经为圣人所造,是真理所在,皓首穷经;一经之中,又专守一师之说,抱残守缺,排斥异己.更莫说儒书以外的诸子百家了.因此他们目光短浅,见解鄙俗.王充通过对儒书与诸子百家的对比研究,认为诸子与儒经同等重要,有时子书甚至比经书还为可靠.他说:五经遭秦朝"燔烧禁防,伏生之徒,抱经深藏",汉兴,"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晁错之徒受经于伏生,自后名师儒者,"各以私意,分析文字",师徒传相授受,形成了所谓的家法和师法.经书本身的正误已难以辨别,更莫说经师讲解的是是非非了.相反的是,"秦虽无道,不播诸子".由此看来,经书有遗篇,而诸子无缺文.孰劣孰优就不辩自明了.王充认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