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鸿章传_张梅煊【完结】(35)

  尽管简本字数已经不算少,但它只占详本的三分之一强,另有近三分之二的文稿未刊。解放后,详本几经周折辗转,得到己故廷龙先生悉心收集保护,到八十年代中期前,一直尘封在上海图书馆的书库里。李鸿章本人的各种资料,确实可以说是浩瀚如烟海。他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手稿、文告、奏折、家书等,这无疑为研究李鸿章提供了最好的资料。

  新编《李鸿章全集》由顾廷龙、戴逸两位先生担任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独家出资,组织全国 30 多位学者于 1994 年开始编纂。编委会首先从上海图书馆接收了吴汝纶当年所编详本共约 1900 万字的底稿,以及该馆馆藏的李鸿章其他函稿。接着,又收录了各地陆续发现的散稿和已经公开出版的李鸿章文稿约 300 万字。

  在这些文稿中,数量最大的奏稿。到了光绪二十六年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又有字册《督粤奏稿》。此外,还有上海图书馆长乐路书库的两大册奏稿散页。

  新编全集通过和军机处副档的对勘,一是校准了其所署文件的日期。二是军机处在收到奏折后,照录下朝廷所附在后面的谕旨。详尽完整地反映了最高当局对李鸿章呈报各事的处理意见,而这在底本里是根本没有的。三是另外还有 2300 多件折片也是稿本里所没有的。

  新编《李鸿章全集》的编辑工作,目前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预计到 2004 年,这套总字数为 2300 万至 2500 万字的全集,将付梓面世。这将是目前国内篇幅最长的一套个人文集。完全可以想见的是,这一工程的告竣,必然一新世人之耳目,同时也一新李氏之本相。

  尾声 如何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仅两个月,时代舆界骄子的梁启超即写出其传世大作《李鸿章传》。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笔,纵横古今,附比中外,为时人后世生动而深刻画出了一幅李鸿章之巨像。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不留情面地提示出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当客观地提示后人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同时,他也不无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应该说,这是最早的研究李鸿章之严肃著作。后来有关李鸿章的种种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当程度受到了梁启超这一著作的影响。其时其世,东西方国际社会对李鸿章也有较高的评价。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死了已经 100 多年。在这 100 年多中,中外学术界总计出版了 40 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多达 1400 多篇研究论文。李鸿章研究成果数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风云人物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举凡晚清时代之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鸿章几乎无不与之。也正如梁启超早在 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曾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然而,真正使李鸿章声名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当时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僚属的严复,在李氏去世所作的挽联。它所表达的评论性意思,当主要也是就此而生发出来的感慨。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把李鸿章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在这里,我们特别愿意征引著名近代史论家袁伟时先生的新论。在其所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中,袁先生专门用两章的篇幅集中讨论了“李鸿章的是是非非”问题,并从下述三方面为李鸿章重新作了历史定位——  第一,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

  晚清统治层从最高统治者至大小官员,总体来看是个平庸的群体。他们是处于衰败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又在腐朽不堪的专利制度制约下活动。按照 19 世纪下半叶人类文化已达到的水平去衡量,这批统治者都是知识低下,目前短浅的平庸之辈。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他们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氏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个论断是公允的。但这不等于说,他在一切方面都比大小官员高明。准确点说,他是甲午战争前为数不多的识见超群的清政府大员之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