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_熊逸【完结】(284)

  1592 [清]冯班《钝吟杂录》,指海本,卷四。

  1593 [清]戴震《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页:言者辄曰:有汉儒经学,有宋儒经学,一主于故训,一主于理义。此诚震之大不解也者。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之云乎哉?惟空凭胸臆之卒无当于贤人圣人之理义,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也。然后求之故训。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1594 古代学制,参见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第180页“讲‘君子之教’的简文“:……古代学制,古书有不同记载:(1)八岁入小学,学书计(读写技能),十五入大学,学礼乐射御(《大戴礼·保傅》、《白虎通·辟雍》、《汉书·食货志》、许慎《说文解字叙》);(2)十岁入小学,学书计,十三学乐,十五学射御,二十学礼(《礼记·内则》);(3)十三入小学,二十入大学(《尚书大传》)。简文残缺,所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七岁以前受父母教育,八岁入学,学数一岁、学书三岁、学言三岁,十五以后学礼乐射御;一种是七岁以前受父母教育,八岁入学,学书三岁、学言三岁,十三以后学礼乐射御。疑“教射与御”后面还有“教礼与乐,又五岁”或“教礼与乐,又七岁”。

  1595 [清]龚自珍《陈硕甫所著书序》,《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5页。

  1596 [清]纳兰成德《春秋经筌序》,《通志堂经解》[宋]赵鹏飞《春秋经筌》卷首。

  1597 [清]方苞《春秋直解》卷一:鄢,段之邑也。春秋之初,公子大夫未有擅其私邑者,而段独据邑以抗其君,故书克,敌辞也。不书出奔者,自僖二十八年卫元咺出奔以前,外大夫公子之奔皆不书也。隐、庄、桓、闵、僖五公近百年,外大夫公子岂无奔者,而无一见于经,必其国不告,或告而鲁史不书也。郑突、曹赤书归而奔不见经,则公子之奔不书审矣。段据邑以抗君,动干戈于邦内,故以为非常而志之,其败而奔则以为不足志焉耳。庄十二年宋厉出奔陈,则志失贼而非志大夫公子之奔也。

  159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传注》:国朝严启隆撰。启隆字尔泰,乌程人。前明诸生。其说谓孔子欲讨陈恒而不得,故作《春秋》以戒三家。不始惠公而始隐公者,以隐有锺巫之难,特托以发凡。……又谓《春秋》一字一句皆史旧文,圣人并无笔削。其意盖深厌说《春秋》者之穿凿,欲一扫而空之,而不知矫枉过直,反自流于偏驳也。

  1599 [清]严启隆《春秋传注》卷一:此外事之首见也。史于外事,凭告则书。郑既来告,必告段罪。故没其母弟之亲而以克乱播于诸侯。克段于鄢,即郑伯之告词,不当误以罪庄读也。圣人作经,即本鲁史旧文,其所罪庄,别自有在。不以庄之兄弟义为义,罪庄若何?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实始郑庄。当是时,周室虽衰,王纲未解,郑庄,桓公之孙,武公之子。桓即宣王之母弟,于周最亲,两世为王卿士,兼以郑庄才略十倍诸君,使其乃心王室则上尊共主、下率群侯,犹可致周室复兴,使礼乐征伐还归天子,而今日伐卫,明日伐宋,相仇相党,迄于射王。苟无郑庄,乌至而启春秋之乱哉。揆厥所繇,实自克段之日为始。有克段然后有伐卫之兵,有伐卫然后有东门之役,有东门然后有入郛之师,有入郛然后有长葛之围,有长葛然后有华督之弑。事之相因,不可断绝。经于外事不加笔削,从其本始而备存之,未尝专以兄弟为义。故罪郑庄不在克段,罪克段不在克段之文,克段之文盖郑伯之告文也。

  1600 许兆昌:《周代史官文化——前轴心期核心文化形态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0页:至迟到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史官记事,已经形成了相互赴告的惯例。因此重大事件往往各国史官都有记录。《左传·襄公二十年》载:卫宁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名藏在诸侯之策,曰:孙林父、宁殖出其君。”不告则不书。鲁僖公二十四年,重耳入主晋国,《春秋》经文不书此事,《左传》解释云:“不书,不告入也。”杨伯峻注:“晋文不告入,故鲁史不书。”

  1601 《左传·隐公十一年》: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

  1602 [清]阮元《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揅经室二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543-544页。

  160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1页。

  1604 [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卷一:是以夫子修春秋第修简书,而左丘明作传则取策书而修之。……诚以《春秋》记事,原有门部,而作志者则因门为题,就事立志,谓之籖题,不谓之纲领。盖纲领必概括其事而取其要领以为文,籖题则但志其门名而必藉按策以见其事,不相侔也。(宋人以纲目拟《春秋》非是。)大抵《春秋》门部见于旧史官记事法式有二十二门……凡此门部先定之为记事之则,而志名者则又另立一籖题以为门部之标识。至于事之始末详略皆所不问。如同一朝晋,而成十八年公如晋,朝晋君新立也;哀元年公如晋,则我以新立朝晋君也。同一会齐,而庄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为平乘丘之败;二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扈,为申结婚姻之好。同一伐邾,而隐七年公伐邾为释宋怨;僖二十二年公伐邾为讨鄫杀。同一迁许,而成十五年许迁于叶则许自请迁者;昭九年许迁于夷则系楚逼迁之者。向使无策书,则此《春秋》者不过一门部名目,曰朝耳,会盟耳,侵伐而迁灭之耳,何曾有一事可究竟言之?而谓此名目中有微词,凡书国、书爵、书名、书氏,皆有义例,岂非夣夣?然而不考经文则不能读传,不深核简书则不能检校策书之事,凡释《春秋》必当以经文为主,而以传佐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