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那些人_徐百柯【完结】(3)

  百柯通过“钩沉””,已经聚起一批小众读者。这个至今尚不足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经常被拥趸们误以为早已过了不惑之年。而他也确实从当初开“钩沉”专栏时的那个新手,历练成今日《冰点周刊》的核心人物之一。

  我相信,百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社又让这种意义变得重要了起来。

  目录

  一、在辉煌的余光下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赋宁:说不尽的英语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梅汝璈:孤寂大法官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叶企孙:大师的大师

  吴大猷:孔子式的物理学家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何廉:经济学一叶

  谭其骧:绕不过的“悠悠长水”

  陶孟和:把“社会”变成“学”

  蒋廷黻:蒋廷黻的那股“劲儿”

  卢作孚:一个传奇大亨

  二、守护气节的身影

  邓广铭:逝去的学风

  雷海宗:历史的碎片

  潘光旦:教育的忏悔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

  徐中舒:从不说假话

  傅鹰:被毛泽东“钦点”的教授

  容庚:宁跳珠江,不批孔子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赵紫宸:工楷写耶稣

  蔡公时:民国第一位抗日烈士

  蒋百里:亦武亦儒真豪杰

  三、一校之长,今安在

  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蒋南翔:两种传统之间

  蒋梦麟:北大“功狗”

  马寅初:硬朗的“兄弟我”

  傅斯年:刚正不阿真书生

  张伯苓:巍巍乎南开大校长

  陈垣:保住民族的文化

  唐文治:如何“读经”

  陈序经:能请来大师的校长

  许崇清:独立之思想

  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李登辉:被遗忘的复旦校长

  陈望道:不止译宣言

  四、前辈已逝,不可追

  王芸生:彻头彻尾的新闻人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胡政之:报人逝,报纸亡矣

  邵飘萍:昔日《京报》的“铁肩辣手”

  林白水:嫉恶如仇,以身殉报

  黄远生:从末代进士到开山记者

  孙伏园:他走了,副刊死了

  方大曾: 传奇消失在1937

  王小亭:“缺一半”的抗战影像

  张元济:不可再现的高度

  王云五:谴责与推崇之间

  伍联德:留下一片旧时风月

  徐伯昕:生活书店掌舵人

  五、真名士自风流

  王瑶:魏晋风度

  金岳霖:断裂的逻辑

  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

  陈贻焮:教授的性情

  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黄侃:“斯文”的传说与真实

  蒙文通:儒者豪迈

  缪钺:清淡文人

  何鲁:真名士自风流

  罗念生:我不要那个,那个是虚的

  周太玄: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袁翰青:化学家的别样气质

  丁西林:奇妙的混合体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

  六、背影渐远,犹低徊

  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

  杨晦:沉默的五四英雄

  张申府(上):记忆的证明

  张申府(下):真相的颜色

  曹聚仁: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吕彦直:中山陵的记忆

  吴兴华:天才的悲剧

  马约翰:体育亦有名家

  曹靖华:苏联文学和那个年代

  杨荫榆:找不到真实面貌

  陈西滢:傲慢与偏见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书评:耐心地打捞一个时代

  文/季剑青

  或许是为了迎合这个时代怀旧的阅读口味,有关民国掌故趣闻一类的书在坊间一直颇为流行,流风所及,甚至“民国”一词本身也带上了某种光环:那是一个大师云集群星璀璨的时代。于是乎好像一夜之间,人人都开始谈论王国维、陈寅恪、吴宓了。当大师们开始纷纷蜕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时,似乎有理由怀疑,一本题名《民国那些人》的书,是不是又是怀旧大餐上,刚刚端上的一盘甜点?

  然而,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名字。其实也并不奇怪,这是作者几年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钩沉”专栏发表文章的结集,既名曰钩沉,自然是那些长时间来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的人和事。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为了追踪一个人在当代留下的痕迹,煞费周章地检索资料,寻找亲友,而在此之外,则是一片沉默的空白。一面是建立新的文化偶像,一面却是更多更深的遗忘。这似乎提示着,无论表面看上去多么热闹,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认识,仍然是不完整的。而一个打捞者的姿态,自然和一切文化消费的动机绝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