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路嚎叫_肖睿【完结】(4)

  近几年,一批思想活跃又具文学天赋的少年,拿起了笔,开始大胆而坦率地讲述他们成长的故事,批判、讽刺当前的教育现状。关于教育的切肤之疼,他们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才是真疼。少年肖睿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但又是个别的一个,因为肖睿的内省意识格外强烈……

  《一路嚎叫》中国工人出版社肖睿著定价:20.00

  成长的代价:童话和神话的双重破灭

  他是家里的“小王子”。父母把他送进收费很高的“贵族学校”,本想望子成。他却并不专心学业,还得意地自称最钟情的一门功课是——逃课。还把他们在校园里犯上作乱、逃离学校去寻找一群流浪艺人的经历写成长篇小说《一路嚎叫》,用嘲讽、嘶哑的声音为自己的思想、行动摇旗呐喊。愤怒与迷惘形成了这部小说的整体基调。

  小说的主人公不倒霉的逃离学校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他是经过反复思考权衡的,甚至

  进行了自我怀疑和反省。但最终以为“我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呆滞、古板、僵硬、刻毒,并且他妈的异常缓慢。……我已无法再忍受,只有逃走。逃离学校、逃离父母、逃离以前的朋友和敌人,忘记暗恋的女孩儿,让自己置身在星星下面的陌生人中间,在广阔深邃的旷野中毫无顾忌地放声嚎叫。”

  经过认真地筹划,不倒霉不顾同学香的善意劝告,和同学why毅然走进他们向往已久的理想天堂——燕庄。这里有他们崇拜的流浪艺人,有最能让他们感受到青春的解放、自由、尊严的摇滚乐。在他们的想象里,这里充满了平等、友爱、真实和阳光。

  事实很快就破灭了他的梦想,啸聚在这里的艺术家们尽管浪漫、冲动、诗意,但他们身上也有着丑陋、贫穷、粗暴、甚至野蛮。他从流浪艺人对待他们的态度中感觉到,这里和外面的世界一样,到处充斥着无聊、虚伪、和若隐若现的等级制度。尽管这样,但他还是决定留在这里,争取成为流浪艺人中的一员,过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正当他准备置办最简朴的生活必需品时,他们的父亲和校领导出现在他们面前。无奈之下,他又回到学校,重新面对许多强大的精神压力,面对所有熟悉、不熟悉的面孔了。表面看这次逃离似乎是失败的,一无所获的,其实,他们更看重逃离的过程。

  青春是躁动的、浪漫的。处于青春期里的他们不会因为父辈告诉他们的经验而放弃自己危险的探索。我们也没有理由用过来人的感悟,去指责、苛求他们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的仇视、愤怒也许并非针对某事某人,而是眼前身边的一切,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前面有更加美好、理想的东西等待着他们。正如不倒霉所说,父母们可以无私地爱他们,但永远不会真正地理解他们。只有处在青春期里的人,才真正知道他们的青春到底需要什么!

  很明显,与大多少年写作者相比,肖睿的文学功底比较厚实。《一路嚎叫》在文体、手法以及语言上都有了自觉的追求,尽管不难看出塞林格、米勒等大师的文本的痕迹。语言尖刻而又调侃,想象大胆而又不失准确。让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倾听发自他们心灵深处的声音。尽管这种声音还难免稚嫩、偏颇……

  反抗成人世界的虚伪

  所谓“新新人类”的说法,我们可以举出许多相关的个案分析,如同打开一道青春心灵的谜墙,既五颜六色、充满诱惑力,又混乱无序,于是就衍生出朋克、新嬉皮、网络一族、卡通人类、摇滚乐手等等。可以说,几乎隔一阵子,对代际的界定就会爆出新的冷门。

  80年代出生的肖睿和他的长篇小说《一路嚎叫》,让我们觉得那帮70年代出生的“美女作家”们变老了,甚至连韩寒的姿态也显得有点儿“作秀”。上个世纪的亨利·米勒、金

  斯伯格,对肖睿小说主人公“我”的现实处境,也似乎是爱莫能助。一般认为,后现代写作已放弃了对中心的寻找,或者说也不再需要中心。生活不在别处,而正在此时此地,是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维护。“好人的生活大概就是时时刻刻装着孙子又时时刻刻想当爷爷的生活吧!我操,没劲。”

  如果说,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作为一个16岁的少年,对现实的反抗体现在被学校开除后的“出逃”经历上;那么《一路嚎叫》里的“我”,则在一阵左冲右突的疯狂嚎叫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一开始出发的地方。“如果我像他们(父母)当年那样穷,那样的苦,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活下来,一点也不比他们差。因为我们同样是人,而生与活是最基本的人性。”肖睿力求呈现一种自我的内在真实,一种焦灼和痛苦,乃至深深的绝望。

  “……在一座座楼里睡着多少只为吃而活着的人。他们占据着优秀的职业,但只把它当作了谋生的工具,他们并不快乐,可奇怪的是他们任劳任怨,并且还认为生活是美好的。”肖睿大胆地打开了那个要命的潘多拉盒子,袒露出心灵自然的率性,包含了一种尖刻和刺痛的、对真实世相的穿透力,让人震惊。他在消解传统写作的“深度”意义,而身处的环境及人物和情感更显得游移不定、悬而不决。“年轻就是生命的本钱。”而作者年纪轻轻就进入了人生和社会的大舞台,通过更多的直觉来捕捉瞬间的印象,依照人物的心理流程来构造新的时间序列。在纷至沓来的无序组合中,作者通过“我”的角度来切入,尽可能呈现主观世界对客观生活的一种粗砺和不完整的印象,也可以说是主观世界的“原生态”。这种现场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不同于局外人机械照相的简单复制,大有可能靠近了人自身内在的精神本质。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