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_张秀平/王晓明【完结】(18)

  礼记》的文字。我们认为,前两种看法过于偏激,第三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

  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

  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

  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

  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

  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

  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

  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

  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

  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

  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

  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

  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

  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

  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

  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

  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

  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

  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

  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

  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

  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

  “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

  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

  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

  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

  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

  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

  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

  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

  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

  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

  性质。

  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

  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

  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

  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