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_张秀平/王晓明【完结】(46)

  到了南宋初年,朱熹等学者开始怀疑梅蹟这部书,认为从文字看,不像周秦时的文

  词。到明清时,有更多的学者继续指责梅蹟这部书。明梅鷟作《尚书考异》,清阎若璩

  作《古文尚书疏证》,清惠栋作《古文尚书考》,都认为梅蹟的《尚书》为伪书。这一

  来,梅蹟的古文《尚书》其真伪,便成定论。

  由于汉朝时从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书》早已散失,东晋梅蹟的古文《尚书》

  虽被认为是伪书,但它们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我们

  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的

  合编本,共58篇,即《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

  篇。

  《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

  《尚书》是难读的。司马迁写《史记》时,采用了《尚书》的材料,或录全文,或

  取部分文字,但他运用了“以训诂代经文”的原则,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使

  先秦的古书,变成为汉代通行的语言文字。例如《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昊天”的话,

  《史记·五帝本纪》便写为“敬顺昊天”。又如《尧典》中的“瞽子”,《五帝本纪》

  中改作“盲者”。所以我们可以把《尚书》和《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

  《殷本纪》、《周本纪》等对照来读。

  历代研究、注释《尚书》的著作很多,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正

  义》,由于它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其中真伪参半,我们必须予以分

  辨。即使是伪造的那一部分,也是出于魏晋人之手,对于研究《尚书》来说,也是有参

  考价值的。清代学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是比较好的注本,它吸收了清代一

  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近人曾运乾的《尚书正读》和牟庭的《同文尚书》等,也可供我们参考。

  26 《春秋》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

  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

  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

  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

  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

  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

  《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

  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

  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关

  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

  的人(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

  《春秋》的人。可见,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是为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思想和主张

  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

  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

  《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

  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本人把

  经他删订的《春秋》看成是他的第二生命。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