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_张秀平/王晓明【完结】(88)

  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

  由此可见,袁枢是有自己的政治见解的,这正如朱熹所说的,袁枢“其部居门目,始终

  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朱子大全》卷81)所谓“微意”,就是指袁枢的政治

  观点。袁枢把有关封建政治的主要问题,如杨万里(与袁枢同为太学官)所举的内容,

  “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通鉴纪

  事本末叙》)之类,都作为全书的基本内容,使它成为当时及后世君臣的鉴戒。袁枢还

  十分重视汉族政权的恢复事业,对于“祖逖北伐”、“宋明帝北伐”等,大书特书,而

  对于进据中原及举兵南犯的少数民族上层统治分子,则视为“石勒寇河朔”,“赵魏乱

  中原”。当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时,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宋孝宗

  阅读时,赞叹地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袁枢传》)

  孝宗命令摹印十部,以赐太子和江上诸帅,命熟读之;还提升袁枢为大宗正簿。

  袁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

  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

  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同缺点。而袁枢创立的以“事”为中

  心的纪事本末体裁,却弥补了编年与纪传体的不足,因而丰富了史学内容,正如清代著

  名历史学家章学诚所评论的那样:“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

  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文

  史通义·书教下》)章氏的评论是正确的,袁氏创立的纪事本末新体裁,的确是对中国

  历史编纂学的一大贡献。

  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原抄《资治通鉴》,但对《通鉴》的校勘却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通鉴》流传已久,传抄刻印,难免会有错误。所以我们读书时,可以把两书互相

  校勘。

  清代的张敦仁曾经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即湖州版本;

  严州版本字小,又叫小字本),和明代万历年间杭州所刻《资治通鉴》元注本互校,

  校出异文3000多条,写成《资治通鉴刊本识误》3卷,后来章钰撰写《胡刻通鉴正文校

  宋记》时,把张敦仁校勘《资治通鉴》的异文而无别本资印证处,列为附录。1957年由

  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资治通鉴》,除了章钰书中重要校勘都收入本书做注文外,

  还选录了张敦仁书中的一些校勘做为注文。这就使标点本《资治通鉴》成为现有较好的

  一种版本。

  《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因《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一

  部政治史,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比较少。袁枢所取资料,不过是有关诸侯、“大

  盗”、女主、外戚、宦官、权臣、“夷狄”、藩镇之类,其他史事,多略而不书。这不

  能不是一个欠缺。另外,它囿于《资治通鉴》范围,多属照抄,没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

  总之,《通鉴》有的,它不一定都有,《通鉴》没有的,它也没有。其次,《通鉴纪事

  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划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

  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

  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例如,对

  于农民起义,多称为某某之乱(如“黄巾之乱”);汉族统治者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往往用“讨”、“平”一类的字样。

  《通鉴纪事本末》,宋本共42卷,明末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复社领袖)曾

  就《通鉴纪事本末》各篇,写成史论若干篇,附在各篇之后。这两种版本,一种有论,

  一种无论,还是容易区分的。

  在袁枢的影响下,明、清两代许多学者仿照他的体例编纂了不少纪事本末体史书。

  例如:《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

  纪事本末》,等等。

  55 《通志》

  “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

  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属典章制度的书,一般称为“政书”。它专讲我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和演变,保

  存历代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资料,使用价值很大。我国古代最早涉及典

  章制度的,当推典谟训诰一类的文字记载,以及“三礼”专著。到汉代,司马迁作《史

  记》,以八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的形式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