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_欣武/刘卫华【完结】(38)

  《哈佛女孩》的忠实读者  

  假新闻出笼,误导舆论

  《哈佛女孩刘亦婷》节节上升的发行量,很快引起了更多媒体的注意。媒体的反应和读 者一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哈佛女孩刘亦婷〉成家教“真经”》这样的正 面报道,也有《应该给“哈佛女孩热”泼点冷水》这样的负面报道。直到一条“官方表态” 的假新闻出笼,才打破了百家争鸣的正常格局。

  这里提到的假新闻,刊登在2001年11月13日的《××晚报》要闻版上。这条假新闻把一 篇以讹传讹的网络杂文《大胆地对“哈佛女孩”说不》说成是:

  北京消息 今天,《人民日报》在《人民时评》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人生道路千变万化 ,人的志向情趣更是千差万别,幻想用一个模式来克隆出无数“哈佛女孩”,既不现实,也 无必要,既违反教育规律,又扼杀孩子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学学那个5岁青岛女 孩,大胆地对“哈佛女孩”说不!……

  这条假新闻冒用《人民日报》之名,造成了“官方号召抵制‘哈佛女孩’,反对早期教 育”的假象。这条假新闻出现在《××晚报》的兄弟媒体××网时,内文标题更加吓人:“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直斥‘制造天才’之举是在扼杀孩子天性”,大标题是《对“哈佛女 孩”说“不”!》

  事实真相是怎样的呢?《人民日报》总编室的回答是:“本报没有发过这篇文章,也没 有《人民时评》这个栏目。”《××晚报》总编室的人则说:“我们不知道这个错误是怎样 造成的。”但这条假新闻却借助这家晚报的影响力飞遍全国,引来了一连串与“中央”保持 一致的跟风行为……对此,我们一直保持克制的态度,希望以增进了解来消除误解,相信“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中国政府发展早期教育的既定方针。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国 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明文规定要发展0—6岁的早期教育;据《北京晚报》2002年11月 28日报道,北京市政府已经建成了20个“社区儿童早期教育活动基地”,随后还要建立100 个社区早教中心,到2005年,北京0至3岁孩子的受教育率要达到90%。——这就是当今的历 史潮流!我们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清这一事实:普及早期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 有效途径。

  电视座谈,院士肯定

  2002年2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当代教育”栏在策划大型谈话节目《哈佛女孩热, 热了谁?》时,力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担任嘉宾。何院士为了言之有据,事先特地读过 了编导陆辉送去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强调“特地读过”这一点,是因为有些人并不见得 比何院士更忙,也不见得学术造诣比何院士更高,却不屑于阅读自己决定公开批评的书—— 包括但不局限于我们的书。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使得“先读书,后评书”这种正常行为也 变成了高尚行为)。可惜我们事先不知道有这个节目,等读者看到了通知我们的亲戚、亲戚 又来电话通知我们时,已经是节目重播时的结尾了。幸运的是,我们恰好赶上了何院士归纳 调和争论双方的看法,并坦率地谈了他的读后感和对我们的肯定。

  那一刻,真的很感动——在假新闻误导舆论一边倒的时候,仍能听到正直无私的声音!

  在此,要特别感谢当负面报道满天飞的时候来信支持我们的各位读者,还有那些在各个 网站对此进行理性分析的爸爸妈妈们。你们的言行坚定了我们信念: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既不会盲从我们,也不会盲从任何人。

  读者的追求,令世界瞩目

  从2001年11月起,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注意力便陆续被《哈佛女孩刘亦婷》罕见的畅销 程度所吸引。有关此书的一连串报道,过程曲折而有趣。

  最先注意到《哈佛女孩刘亦婷》销量超百万,并带动了一波素质教育类图书出版热潮的 ,是美国《亚洲新闻》周刊的驻北京记者夏雷(Shai Oster)。夏雷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 独生子女政策促使中国家长更加重视子女教育。他用电子邮件向我们和婷儿提出了采访要

  求 。

  接到采访约请后,我们都很犹豫。婷儿既想在英语世界继续保持低调以便专心学习,又 想为改善中国形象做点事,一时下不了决心。

  婷儿的犹豫与她在美国的一个强烈感受有关。婷儿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港台的自我宣 传活动搞得很巧妙,给美国人留下非常亲切友善美好的印象,相比之下,祖国大陆的宣传活 动值得改进的地方很多,让人着急。这种感觉在主张多元文化的哈佛校园还不明显。一旦走 出哈佛,稍微深入一下美国社会和家庭,就发现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冷战 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期,误以为“愚昧、落后、好斗、 好战”才是中国的特点。2001年春天,婷儿得知一位哈佛的美国同学计划在暑假里到一个发 展中国家教孤儿学英语,便建议他到中国来实施他的慈善计划,并承诺可以帮忙联系愿意接 待他的孤儿院。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谁知道,他的亲友听说他要到中国来,吓得够戗,反 复劝他不要到中国来冒险,生怕他被中国人扣留小命难保。这位同学出于对婷儿的信任,还 是勇敢地来到了中国。他在成都SOS国际儿童村与四川孤儿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返校后还 设法向哈佛的一个学生社团申请了1000美元慈善捐款,为一百多个孤儿一人买了一套过冬的 新衣服。他的经历第n次验证了婷儿的看法:凡是亲眼看到中国和平建设新景象的人,不论 地位高低,都更容易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