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战简史:黑暗时代_[英]诺曼·斯通【完结】(16)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刻,它是以法国士兵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法军负责掩护撤退,约18万人被俘。这时,英法两国都已经认识到,德国已经取得了胜利。6月14日,巴黎失守。马奇诺防线被德国从后方攻克,毫发无损。6月22日,法德两国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北部和西部被德军占领,其余部分成为了一个傀儡国家[114],首都设在温泉小城维希[115],以84岁的“一战”英雄贝当[116]元帅为首。当时,维希政府正忙着制订国家重建计划,它不愿把400名被俘的德军飞行员转交英国政府。英国也曾强烈建议维希政府将法国的海军舰船凿沉,以免落入德军之手,但他们没有这么做。一时间,法国又呈现出了帝国的样貌。不过,在停战协定签署前的6月18日,一位持不同政见的军官戴高乐[117]与一些支持者到达了伦敦,并在那里建立了“自由法国[118]”政权。很快,这一政权就在非洲的法属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与此同时,法国民众开始遭受德国占领军的无情盘剥。为了防止德国人控制法国海军,英国人在阿尔及利亚[119]的海港凿沉了法国海军的大部分舰船,同时,其余地区的法国海军将领也与英国签订了协议。就在这个令人绝望的时刻,墨索里尼加入了战争。

  当时,英国在欧洲大陆已经没有了盟友。而且,随着意大利的参战,英国此时甚至连地中海都无法通过。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英国内阁曾犹豫是否接受议和,丘吉尔也短暂考虑过这一点。这时的局势与1917年非常相似。当时,德国人正在对退出战争的俄国人开列条件,他们也向英国人暗示,英德两国可以牺牲法国的利益达成交易。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做了一番考虑,最后没有同意。因为,控制了俄国的德国将是无法抵挡、不可战胜的。在1940年,这一点更加明确。这时,丘吉尔站了出来。他说我们继续战斗。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但是丘吉尔在英国拥有广泛的支持,有的内阁成员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对他的决定表示欢呼。然而希特勒本人看不清这一点,他向英国人开列议和条款,口气极为强硬,一副胜利者的姿态,于是很快就遭到了拒绝。丘吉尔表明了他对战争结果的期望。这一期望很简单:德国应该放弃它所得到的一切,同时用行动保证将来不会再重复同样的罪行。

  现在,战争已经形成它自己的冲力,理性已经被抛到脑后。在大多数英国人看来,早在1939年夏,战争就已经打响。人们当然不愿放弃,虽然胜利的希望仍然十分渺茫。德国的战争机器正在海峡的另一面集结,它的指挥官们正在制订入侵不列颠群岛的作战计划——海狮行动。不过,德国人的战舰很少(在挪威战役中,德国海军遭受了较大的损失),无法保证胜利。而且德国空军还得为集结在法国海岸的驳船提供空中掩护。德国空军的目标是从英国皇家空军手里夺取制空权。随后,德军轰炸机将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实施轰炸,逼迫英国投降。德国人的计划考虑得不够周全,他们没有足够的战斗机。从5月10日到7月31日,德国空军已经损失了近4 400架战机。英国皇家空军在基地附近作战,几乎不用考虑油耗问题,而德军飞行员则必须预留足够的油料,以便飞机能飞回基地。8月13日,德军对英军实施了代号为“鹰袭”的大规模空战。两天后,不列颠空战打响,并一直持续到9月15日。一开始,德军的目标并不清晰,导致了重大的损失。8月15日,德军的75架战机返航时仅剩下了34架。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指挥官休·道丁[120]命令英军飞行员避免与德军战斗机在空中缠斗,而是让他们去攻击德军的轰炸机。随后,德国空军改变了攻击目标,开始袭击英国南部的飞机场,给英军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这时,一场意外发生了。8月24日,为了减轻飞机重量以便返回基地,一名德军飞行员把炸弹投到了他以为是农村的地方。可实际上,那里是黑暗中的伦敦。英国皇家空军认为德军已经开始轰炸英国城市,于是用空袭柏林来进行应对。希特勒失去了耐心,命令德国空军轰炸伦敦包括民用设施在内的一切目标。9月7日,伦敦开始遭受轰炸。随后,轰炸持续了一个星期。9月15日,德国空军实施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轰炸。当天,英国空军只损失了26架战机,而德国空军损失了60架(英国给出的数字是185架)。截至当时,德国空军又损失了1 773架战机,而英国则损失了915架。此外,当时很少有人关注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英国制造战斗机的速度比德国快。英国重整军备起步较晚,所以考虑更加充分。而德国却一度陷入混乱,方向不明,机构众多,各部门交叉重叠,他们甚至有17个不同的研究实验室。当比弗布鲁克[121]勋爵开始主管英国的飞机制造后,他结束了每3名政府职员负责一架战机这样莫名其妙的规定。他简化程序,在电话上下达命令,对委员会的意见不屑一顾。如同阿利斯泰尔·霍恩[122]所说,他在“用咆哮指挥”。在飞机制造方面,英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德国空军却搞得一团糟。在1945年的慕尼黑,为了节省油料,德国人用牛把他们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拖到机场上。在1940年,英国人每周可以生产500架战机,而德国只有一半。

  此时,德军被迫取消了进攻英国的计划。为了进行报复,希特勒和戈林命令德国空军继续对伦敦实施轰炸。在随后的6个月里,只要天气允许,德国战机就会飞临伦敦上空。这是一段民族史诗般的历史,有一张照片很好地向世人展现了这一画面。照片当中是庄严的圣保罗大教堂,四周是数不清的建筑所燃起的熊熊烈火。直到1941年3月,德军每月都要在伦敦投下9 000吨高爆炸弹。伦敦东区的造船厂是德军轰炸的重点目标,当地的居民只能在防护设施里过夜,有时甚至得深入地面以下。乔治·奥威尔写道,那里的纪律非常严格,民众极少慌乱。在奥威尔的笔下,英国民众普遍非常团结。奥威尔还用有些抒情的笔调(见《狮子与独角兽》一文)把当时的气氛描绘成了一种社会主义式的解放。而另一些人则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了解脱。格雷厄姆·格林[123]把他的家人丢在身后的牛津市博蒙特大街,在大英博物馆附近的一座房屋里与他人私通。格林的职责是报告博物馆的火情。有一天,正在巡查中的他被炸弹炸伤,只能爬着从楼上离开。这一经历促使他放弃了那位女子。后来,他把这一经历写成了小说,而小说又被改编成了电影,片名叫作《爱到尽头》(The End of the Affair)。在“二战”当中,类似这样的解放或解脱的例子不胜枚举。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