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扳不倒的李鸿章_胡以贵【完结】(59)

  李鸿章在帝王学方面得到了胡林翼的真传。李鸿章升官的“诀窍”有二:一是做事,勇于担当,急难险重齐上。二是做人,主要手段是给慈禧太后、大太监李莲英和上层满蒙亲贵大肆行贿。不说平常,不算特别采购赠送的“洋玩意”(进口奢侈品),李鸿章每年春节给上层权贵上的“例钱”(拜年)多达二百万两白银。无论公私,李鸿章是晚清官场的“买单”冠军,行贿大户,否则,无法做事,更无法自保。

  官场上这种潜规则不是常理可以推测的。例如左宗棠在新疆立了大功,返京两宫召见。太监们要左氏出陛见关节费三千两。左宗棠不出。可是李鸿章为顾全大局,就代他出了,后来左宗棠将军奏对称旨,慈安太后大为感动,乃赐以先帝(咸丰)墨晶眼镜一副,以奖有功。谁知太监公公捧旨颁赐时,按例又要索礼金数千两。可是左宗棠一气之下,“先帝眼镜”也就不要了。又是李鸿章为顾全大局,替左宗棠出了半价买下了事。

  李鸿章的这些行为,在很多历史家、政治家眼中是拿不到台面上的。

  晚清官场肮脏不堪,如同没人打扫的公共厕所,谁待的时间越长,谁沾染的臭味越浓。李鸿章是个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现实的人。李鸿章一直就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也谈不上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人。他不算是一个有着精细的远大目标的人,却是一个对于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抱有巨大信心的人。同时,李鸿章又是一个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完成自己人生目标的现实主义者。从一个乡下青年,走上人世的显赫位置,这是他工于心计、处心积虑、小心做人的结果。

  从李鸿章的一些照片,我们可以从外面管窥其内心世界。从照片上来看,李鸿章身材挺拔,冷静平稳,有着凛凛之威;尤其是李鸿章的一张中年照片,从容倜傥,成熟聪明,意气风发。至于李鸿章的晚年照片,不怒自威,庄重沉稳之际,能略见一丝慈爱,但在整个氛围中,有着难以遮掩的无奈和凄楚。

  到了暮年,李鸿章眼神深邃,冷漠而镇静,绝不露出一丝表情,这是一张成熟无比的面孔,面部整体氛围变得越来越模糊,无懈可击,刀枪不入,一看就是中国官场文化长期浸淫的结果。

  从这样的面孔中,我们是很难揣度一个人真实的心思和喜好的,甚至很难看出个性特征,一切都是隐藏,都是深不可测。它就像深潭一样,表面平静,很难看出上面有丝毫愤怒、气恼、激动的表情,而在骨子里,却有着对于事态的洞察,能够从细微之中审时度势,迅速做出自己独特的判定,或者明哲保身,或者一跃而起,给对手致命一击。

  只要想做事,隐忍就是必需的。不懂得隐忍,就不能积蓄力量,以在最佳时机完成致命一击;不能隐忍,就过早暴露自己的目标,就容易让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能隐忍,就不能摆平那些卑下、龌龊的人,就会在与他们无聊的纠缠中浪费掉自己宝贵的精力……隐忍的人,才能负重;隐忍的人,才不会轻易折断;隐忍的人,才不会轻易倒下。

  7.镇定,危机面前必备的素质

  面对危险的时候,最大的伤害有时不是危险本身,而是危险带来的慌乱。

  而面对危险时的镇定,则是化险为夷的重要条件。李鸿章从小就具有那种临危不乱的素质。

  李鸿章小时候,有一天,李鸿章和大哥李瀚章、三弟李鹤章三人跑出去放风筝,不料突然刮起一阵风,风筝一下扎到了路边的池塘里。李鸿章想把风筝捞出来,可风筝挂在了池塘中央的一棵树上,情急之下,李鸿章扑通一声,跳进了池塘里。

  李瀚章和李鹤章吓坏了,急忙跑到远处喊叫救人。乡人赶来,将李鸿章从池塘里捞出来,父亲李文安又急又气,搂住他骂道:你明明不会水,为什么要往池塘里跳呢?不想乡人说:不对,这孩子会点儿水,我们捞他的时候,他一直在水面上仰漂着,如果他不会水的话,早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李文安很惊讶,李鸿章说:“我在湖边的时候,听到渔民教他们家的孩子说,人落水中,只要不慌不乱,慢慢呼气,就能够漂起来。渔民还说,淹死折腾的,活着老实的。所以我跳到水里之后,就往后一仰,随意漂着,所以才没有淹到。”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件事:第一,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很冒失;第二,李鸿章在危险面前有难得的镇定。

  冒失的毛病,在李鸿章跟随曾国藩的过程中基本改掉了,但镇定的优点,李鸿章却保留了下来。而这个优点,也让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无数次地化险为夷。

  1895年3月24日下午四时,马关谈判第三轮结束过后,李鸿章步出春帆楼,坐轿子返回驿馆。谁知,就在李鸿章乘坐的轿子快到驿馆时,人群中突然窜出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朝李鸿章脸上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黄马褂,倒在血泊之中。迷迷糊糊中,他还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的黄马褂血衣保存下来,要求不要洗掉血迹。

  李鸿章中的这一枪,子弹正好嵌在左眼下方一寸的位置。子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并没有伤及眼睛。李鸿章不让取出来,俄国医生也坚持不取。一是老先生时年七十三,一动不如一静。二是老先生可能希望留下这个让伊藤博文揪心的“罪证”,和日本人做“有理、有节的斗争”。果然,最后理亏的日本人要价从三万万两降到两万万两。这“一枪”甚至还引来了俄罗斯、法国、德国对日本掠夺辽东的联合干预。在它们的压力下,特别是俄罗斯有意无意地在远东做调兵姿态,让日本不得不放弃了辽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