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扳不倒的李鸿章_胡以贵【完结】(7)

  但李鸿章不是机会主义者,他始终处在各派势力的联合夹击当中,却总是似倒而没倒。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他被各方势力攻击,是因为他的定位的问题,而他始终不倒,也是因为其定位的问题:他始终代表着大清国当时最广大的臣民的利益。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只是代表当时,而没有代表未来。

  所以,面对所有人的攻击,他始终不倒,即便数次被冷落,甚至遭免职,一旦大清国遇到无法收拾的危局的时候,他总会当仁不让地走到台前。

  李鸿章本来不想做裱糊匠的,他要做改革者,但能怎么办呢?

  李鸿章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为中国的近代化而努力。他比满清权贵还关心那个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他勇于承认自己比别人落后,他倾尽心血建水师、搞实业、办洋务,他一生不知创造了多少个“中国第一”: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织布厂,第一个兵工厂,第一个炼钢厂,第一个矿务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轮船招商局,第一条铁路,第一支中国海军……李鸿章为中国引进了许许多多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东西,倾尽精力却饱受骂名。然而,这些东西对冲击中国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李鸿章被绑在大清朝这只破船上随风漂流,为了船走得更远,作为“船夫”的他竭尽全力修修补补,却无力回天……

  李鸿章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始终将倒而不倒,他始终将自己与清王朝连在一起,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他不得不以公敌的姿态出现,在血雨腥风的晚清王朝,李鸿章始终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这既是他的幸,却也是他的不幸。梁启超曾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了。

  在晚清的权力构架中,慈禧和李鸿章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知李鸿章者,慈禧也;助慈禧者,李鸿章也。他们之间惺惺相惜,互相需要,却也对对方心存戒备。李鸿章和慈禧虽然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全力保全大清朝,保全皇室,他们就像清王朝最坚固的两根柱子一样,构求着一种平衡,支撑着末日的清廷。

  当然,要想大清朝不倒,就要保证李鸿章不倒。

  5.审时度势,才能在夹缝中游刃有余

  在曾国藩看来,李鸿章虽然是自己的得意门生,但绝不是池中之物,不会长久寄人篱下。在李鸿章还是曾国藩幕僚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第一次不欢而散,是在咸丰十年(1860)。当时李鸿章是寄居在曾国藩的屋檐下,是曾国藩的“机要秘书”。两个人在是否在祁门这个地方设置总督衙门,以及在处置李元度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导致李鸿章愤然离开曾府。虽然后来李鸿章还是回到曾国藩身边,但这个事件至少表明了两件事:第一,李鸿章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不惜代价;第二,李鸿章想要单飞,只不过没有更合适的机会,所以才又回到曾国藩身边。

  不管怎么说,在曾国藩看来,李鸿章终究是“自己人”,所以,当上海出现权力空缺的时候,曾国藩还是推荐了李鸿章,并且支持他建立了淮军。

  虽然淮军是从湘军中分离出来的,但湘军是湘军,淮军是淮军,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淮军带有很强的地方军队的性质,而老大就是李鸿章,没有李鸿章发话,谁的话淮军都不听,这种独立性很快就让李鸿章尝到了甜头。

  李鸿章自立门户之后,立刻表现出了在维护自己利益方面的精明。

  曾国藩之所以派李鸿章去上海主要是看中了上海的富庶,曾国藩希望李鸿章接管上海之后,可以解决湘军军饷捉襟见肘的困境。但这时的李鸿章手下也有数万的淮军需要银子供养,尽管曾国藩天天催促送钱来,但李鸿章还是用“和稀泥”的办法,一边不断跟曾国藩诉苦,一边又想办法送些银子给湘军,好让曾国藩无话可说。

  面对已经成为同僚的学生,曾国藩也无可奈何,一方面他需要李鸿章的帮助,另一方面李鸿章的厉害就在于在那种环境下没有人能取代得了他。

  李鸿章这种跟曾国藩“亲师生,明算账”的做派,同样让他满足了自身利益。

  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但并没有受到嘉奖,朝廷只给曾国藩幕府中的李鸿章、左宗棠升了很高的官,而慈禧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侯”的封号,这个举动充分说明了慈禧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慈禧的这种不信任缘自太平天国消灭之后,对清王朝构成威胁的,除了外国列强之外,在国内,就只有一个曾国藩。

  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攻下了金陵,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城外被方山的老百姓逮住,曾国藩觉得太平天国与湘军结怨太深,一旦把李秀成解到北京,他势必会反咬自己一口。这样就有可能使湘军陷于众人的猜忌之中,生出无数波澜来。于是,曾国藩很果断地不顾朝廷的命令、同僚的劝说,毅然“先斩后奏”,杀了李秀成,以绝后患。

  当时,很多人都劝曾国藩自立,但曾国藩清楚地知道时局对自己极其不利。而最锋利的那把剑就是李鸿章。曾国藩了解李鸿章,如若自己安分守己,李鸿章就永远是他的学生;如果自己拥兵造反,李鸿章很可能与自己反目成仇。面对李鸿章,曾国藩没有把握全身而退,一旦兵败,自己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