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国杀_洪兵【完结】(46)

  5 合纵连横初交锋(下)

  与大国联合的计划被张仪搅局,导致第一次“合纵”夭折。公孙衍不得已,只得退而求其次——拉拢韩国、赵国、燕国等二等强国“抱团取暖”。小国家结盟以求自保,应该不会引起秦国的强烈反应。公孙衍没想到,虽然张仪这次确实没鸟他,但“合纵”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323年,公孙衍成功联络韩、赵、燕三国参与“相王”,自不量力的“小屁孩”中山国也要跟着瞎起哄,这就是著名的“五国相王”。

  与“徐州相王”相同,“五国相王”也是互相承认“王号”。五国之中,只有魏国早在公元前344年就称王了,因此“五国相王”实际上是提升了韩、赵、燕、中山的政治地位。韩国是魏国的传统盟国,而赵国、燕国、中山国得到了名誉上的好处,自然也乐意跟着魏国混。于是,由一群二等小国组成的同盟就形成了,这是公孙衍谋划的第二次“合纵”,也是战国时期第一次有多国参与的大规模“合纵”。

  咱们扳着指头数一下,楚国在春秋时期就“王”了,从战国一开始到现在,齐“王”了、魏“王”了,秦惠王也在公元前325年称王。如今韩、赵、燕也“王”了,甚至“小屁孩”中山国也搭个便车一起“王”了,天下数得上号的强国在这一年都“王”了。

  如今什么货色都在“王”,一下子就降低了“王”的身价,秦国、齐国、楚国三个传统强国就非常不满,这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吗?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简而言之,就是大量成色不足的货币一进入流通市场,就把成色足的货币给挤兑走了。

  《战国策》记载了当时齐王的反应:“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也就是说,中山国“小屁孩”一个,也敢跟老子平起平坐!是可忍孰不可忍!可以说,这是大国统治者对“五国相王”出自内心的屈辱感!

  大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齐国把矛头指向了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山国,准备联合魏、赵去收拾这个“小屁孩”。最后还是中山国一个叫张登的谋臣贿赂田婴、巧施妙计,让齐国的计划流产,保住了中山国的性命。

  南面的楚国也按捺不住怒火,要收拾魏国这个始作俑者。就在“五国相王”之后不久,楚怀王派兵北上,在襄陵大败魏军,横扫魏国的八个城池。

  秦惠王这次显然没有齐、楚那么激动,因为他觉得“五国相王”没什么前途。对于这场闹剧,他下了一个绝妙的论断——“连鸡”。怎么讲呢?秦惠王解释说:“诸侯之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棲亦明矣。”也就是说,这群小国家“抱团”,就像把几只鸡的脚拴在一起一样,再多的鸡拴在一起也干不过老鹰!

  秦惠王算是把这种各怀鬼胎的“联合”看透了!

  最终,由于楚国的武装干预,公孙衍策划的“合纵”再一次被扼杀在摇篮中。

  魏国两次组织“合纵”都以失败告终,魏惠王对力主“合纵”的惠施、公孙衍失去了耐心和信任。张仪很清楚,诸侯频繁“合纵”的根源,在于秦国对魏国的军事压力过大,让魏国“病急乱投医”。如果这个压力不解除,就算没有惠施、公孙衍,搞“合纵”的也会大有人在。因此,张仪决定亲自出马,给“合纵”来一个“釜底抽薪”——搞“连横”,拉魏国入秦国的伙。

  公元前322年,秦惠王对外宣布免去张仪的职务,张仪来到魏国,游说魏惠王跟着秦国混,搞“连横”。

  张仪通过分析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向魏惠王“讲事实、摆道理”,让魏国依附秦国。

  从地理环境来看,魏国处于中原腹地的平原地带,受到各大国的夹击,又无天险可守。无论魏国愿意不愿意,这里必然是各大国较量的“战场”,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从政治环境来看,魏国国力衰颓,只有依附大国才能生存。但魏国无论倾向于哪一家,都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攻伐。

  基于这样的形势,张仪恐吓魏国,说秦国只要出兵,立马就能断绝魏国与齐、楚、赵等“合纵”国的联系。如果再拉上韩国一起打,便能把魏国一口吃掉。

  恐吓完了就是拉拢,张仪又替魏惠王分析,说魏国如果依附秦国,楚、韩两国绝对不敢乱动。秦国真正要对付的是楚国,如果魏国背靠大树,帮助秦国收拾楚国,实际上也是在为魏国自己打江山,何乐而不为?

  张仪说得很诱人,但魏惠王对秦国的底细再清楚不过,所以打死也不同意,说你秦国夺了我魏国这么多土地,现在想打楚国了,就来拉我入伙,给你打头阵。要入伙也行,先把土地还回来。

  魏国软硬不吃,秦惠王怒了:拉你入伙是看得起你,别不识抬举!让你进屋暖和暖和,你还上炕了!想要土地是吧?有本事来抢!

  于是,为了配合张仪在魏国的行动,秦惠王派兵讨伐魏国,一举夺取了曲沃、平周两座城池。旧的失地没要回来,反而又丢了更多的地盘,魏惠王这才乖乖就范,拜张仪为相,对他言听计从,公孙衍再次出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