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国杀_洪兵【完结】(60)

  伊阙大捷,白起斩杀韩、魏联军24万,拔城池五座,可以说是一战成名!白起也被秦昭王提拔为国尉,次年再提拔为大良造,继续进攻中原,夺取魏国六十一座城池。

  公元前290年,被打得只剩下半口气的魏、韩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向秦国屈服,魏国割让了河东四百里土地,韩国则割让了武遂地区六百里的土地。

  从此,魏、韩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独立抗秦的力量,中原已经完全暴露在秦国的铁蹄之下了!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了:“齐集团”的两个小马仔被秦国打得一塌糊涂,作为老大的齐国为什么不出手相救,反而一直没有吭声呢?

  齐国不是不想救,而是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无暇顾及中原的混战。正当秦军还在进行小规模试探进攻的时候,齐国就出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一个叫田甲的人,在孟尝君的幕后指使下发动叛乱,准备劫持齐闵王。由于事情败露,齐闵王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孟尝君,孟尝君只得出亡,后来被魏昭王拜为宰相,准备联合赵国反攻齐国。

  第二件事是返回燕国的苏秦以“间谍”的身份再次来到齐国。

  “间谍”苏秦到底想干什么呢?这还得从燕国说起。

  燕国虽然与齐国和解了多年,但燕昭王始终铭记着为燕国、为父亲燕王哙、为兄弟太子平报仇雪恨!早在继位之初,他招揽人才就是为了“雪先王之耻”。这些年来,燕昭王用邹衍推行变革、用乐毅整军备战,用苏秦搞韬光养晦,经济、军事、外交三驾马车齐头并进,都瞄准了同一个目标:强国复仇

  苏秦陪着燕太子在齐国待了多年,也逐渐摸准了齐闵王的脉搏。齐国表面上是“合纵”的老大,但真正想搞“合纵抗秦”的,并不是齐闵王,而是在秦国有一次“冒险之旅”的孟尝君。齐闵王想的是南征宋、北战燕,扩张齐国地盘,这也是孟尝君一心想拿掉齐闵王的重要原因。

  孟尝君被迫流亡之后,齐国的外交政策必然会从“合纵抗秦”转向“南征北战”。

  由于已经狠揍过一次,齐国对燕国的地形比较熟悉,经验也比较丰富,所以齐闵王极有可能采取“先北后南”的策略。早在公元前296年,齐国与燕国就有一次规模不算太大的摩擦,齐军“覆三军,杀二将”,燕军失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燕国不采取对策,齐国大规模的打击必将接踵而至,实力还难以匹敌的燕国又将面临亡国的危险。

  为了挽救危局,苏秦向燕昭王建议,由自己做“间谍”,让齐闵王调转枪口,南向攻宋。齐国一打宋国,即便不考虑与宋国的友好关系,秦国也绝不会坐视齐国在东面肆意妄为。秦、齐开战,齐国必然疲于应付,燕国就能趁机抄齐国的后路。

  燕昭王采纳了苏秦的建议,派遣他到齐国做“间谍”,游说齐闵王攻击宋国。公元前293年,齐闵王在苏秦的蛊惑下出兵伐宋,燕国也派张雁带兵协助。但是,由于齐国投鼠忌器,担心引起秦国更大的反应,这一次伐宋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战果,燕将张雁反而被宋军所杀。

  这次失利让苏秦意识到,忽悠齐闵王一门心思地打宋国还为时过早,应当先帮助齐国回到“合纵抗秦”的道路上,形成多国攻秦的态势,解除伐宋的后顾之忧。

  苏秦在积极策划,秦国那边也没有闲着。公元前288年,秦国为了拉拢齐国,共同对付逐渐强大起来的赵国,玩了一出“称帝”的把戏。秦昭王自己称“西帝”,也给齐闵王甩来一顶“东帝”的帽子。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苏秦很担忧,如果齐闵王跟着秦国“称帝”,就意味着秦、齐“连横”,削弱齐国的策略就难以实施。因此,苏秦极力反对齐闵王跟着秦昭王瞎起哄。

  苏秦针对“东帝”这顶从西边甩过来的高帽,为齐闵王分析了戴与不戴的问题:——如果戴上,齐国明显弱于秦国,天下诸侯不仅不会尊齐,还会将齐国当做“狗仗人势”来鄙视。

  ——如果不戴,天下诸侯佩服齐闵王的守道义,精神上批判秦王的“逆天”,齐国占据舆论高地。

  齐闵王采纳了苏秦的建议,将秦王送来的帽子扔到一边。

  秦昭王想称帝,但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拉齐闵王作陪衬,没想到齐闵王不进圈套,秦昭王怅然无趣,没几天就自己摘下来了,因此对齐国心怀怨恨。——苏秦借此离间秦、齐关系的目的达到了。

  秦、齐交恶,苏秦趁机游说诸国,以出色的外交手腕,先后联络了赵、魏、韩、燕四国,与齐国组成“合纵同盟”,并推举时任赵国宰相的奉阳君李兑为“从约长”。这或许就是《战国策》和《史记》误记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的由来。

  公元前287年,五国联军出兵西征伐秦。

  很明显,这一次“五国攻秦”,与以往的“合纵抗秦”有本质的区别——不是真正的“合纵”,而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连环阴谋。

  ——赵国名义上挑头,齐国在幕后实施牵制秦国的阴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