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国杀_洪兵【完结】(70)

  因此,“胡服骑射”的命令一颁布,赵武灵王就派王孙緤去劝谏公子成,希望他能够配合自己的决策,率先垂范,改穿胡服。

  但是,公子成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打死也不穿。当然,公子成的话说得比较委婉,他列举了不穿胡服的两大理由:——身体有病,穿胡服不便于行动。

  ——中原是天下的核心,文化最先进,改穿胡服是一种野蛮的倒退。

  可以说,公子成的第二条理由,代表着绝大多数大臣的观点。

  王孙緤无功而返,赵武灵王只得以“探病”为名,亲自登门说服公子成,说了很长一段开诚布公的话。

  赵武灵王对公子成坦承,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没有任何私心,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强盛,报先王受中山侵掠之怨、报先民遭中山涂炭之恨。

  对于公子成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感到无比“痛心”。他说:“你只管守着旧俗,却罔顾先王的遗愿,反对变服的命令,忘记国家的耻辱,真的让我很失望!”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公子成实在没有脸面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立即向赵武灵王“谢罪”,当场就把胡服给换上了。

  说服了公子成之后,赵武灵王又说服了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几位坚持顽固立场、反对变服的大臣,“胡服骑射”得以顺利推行。

  在新政策推行的过程中,难免有人不理解,老脑筋一时转不过弯来,但赵武灵王不是简单粗暴地斥责甚至惩治,而是采取耐心说服的方式,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让大臣们心甘情愿地变服,充分体现了赵武灵王的广阔胸怀和政治智慧!

  “胡服骑射”表面上是换上衣服骑大马,本质上却是一整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系统改革。

  ——政治上遏制了南北分裂倾向。

  赵国原本是典型的“一国两制”:南部以邯郸为中心,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及文化;北部以代郡为中心,是典型的游牧经济及文化。

  经济制度、文化习俗差异太大,一直都是赵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北方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山桓公复国之后,邯郸、代郡之间又突然冒出一个中山国,邯郸对代郡的控制力大为减弱。这样一来,分裂的倾向更加严重!

  对于南北分裂的问题,赵国历代君主,包括赵武灵王执政早期,都是采取政治上妥协的方式来处理,所以我们看到赵武灵王信任的肥义、楼缓、仇液等重臣,都是来自北方。但是,任用北方官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国两制”的问题,经济和文化形同异域的北方还是想脱离赵国“单干”。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南方人学习北方文化,北方人融入南方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两种文化的融合,南北双方心理上的认同感增强。事实证明,这样的“统一”往往比武力征服要稳固得多。

  ——经济上促进农牧工商全面开花。

  骑兵是用来打仗的,怎么还扯到经济发展上去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现在的汽车业。汽车涉及的技术和服务众多,上游有冶金业、化工业,中游有制造业、电子业,下游有服务业、物流业,等等等等。汽车业一发展,这些行业也跟着齐头并进。有人计算过,汽车业的一份产值可以带动、衍生出十倍乃至更多的产值。可以说,汽车业是经济发展最给力的“火车头”。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骑兵就是当时赵国的“汽车业”:骑兵需要马匹,马匹要吃草料粮食,农耕业得到发展。

  骑兵需要大量的皮革制品,牛羊的需求量增加,牧业得到发展。

  骑兵的兵器要求较高,铁器又占很大一部分,冶铁业得到发展。

  骑兵没有固定的军营,需要携带帐篷,纺织业得到发展。

  ……

  总之,组建骑兵相当于通过政策性投资,刺激消费、活跃市场、搞活经济。

  ——军事上建立新的晋升机制。

  骑兵是“技术兵种”,训练比步兵要辛苦得多,伤亡的风险也比步兵要高。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好处,谁吃饱了撑的去当骑兵?

  因此,赵武灵王在晋升机制上做了大量偏重于骑兵的改革,比较有“杀伤力”的是两条:其一,同级骑兵待遇优于同级步兵;其二,高级将领在骑兵中产生,或者至少必须有骑兵经历。

  薪酬与晋升,是激励员工的两大法宝。有了这两条,赵国的骑兵就不愁发展了。另外,赵武灵王还借助这次改革,沉痛打击了旧将领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宗室贵族利益,建立了一批以骑兵将领为代表的新生贵族。

  ——文化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胡服骑射”实际上是承认了胡人的“公民”地位,胡人的文化通过国家的强制力得以推广。中原人对胡人的敌视、歧视被极大弱化,民族之间的通婚越来越普遍,呈现出“一家亲”的祥和场面。

  总之,赵武灵王借助“胡服骑射”的改革,给赵国来了一次“大换血”,彻底改头换面。赵武灵王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将自己的心腹大患从地图上抹去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