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天子朱祁镇_周建行【完结】(11)

  这时恰有一位官员在宫门外等待觐见太后,他便是鸿胪寺卿杨善。杨善已是三朝老臣了,近期因为宣宗国丧葬礼仪注的诸多事宜,常来清宁宫向太后请示,他算得是这里的常客了。杨善性机敏,且口才极好,因见太后遣老太监金英走后神色凝重略有不快,于是他在向太后叩拜行礼后,恭谨地垂手侍立一旁。

  “杨大人,大行皇帝国丧葬礼即将结束,现在朝廷内外有些什么议论?哀家久居深宫,还望卿等多予留意。”

  近日以来,张太后已经习惯了通过杨善等礼部官员了解朝廷内外的情况。现在情势紧急,她也顾不得诸多禁忌,直截了当地询问起来。

  “太后,外面的确有些议论,微臣不知道该不该向太后禀报?”杨善有些迟疑地嚅嚅道。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事关国体大计,你难道有事还敢瞒着哀家吗?”张太后厉声道。

  “微臣不敢!”杨善连忙跪奏道,“现在朝堂内外议论纷纭,都说太子年幼无知,殊难执掌朝纲。况且,况且……”

  “况且什么?”

  “宫中有人传说:太子并非孙皇后所生,她系夺宫人所生子为己子,以巩固自己的后位。若如此,今太子既非胡皇后所生,亦非孙皇后之子,何能正大位?且幼主当国,不是权臣专擅,便是宦官作乱。历朝历代这样的教训是太多了。”

  他的这席话似乎打动了张太后,她眉头紧蹙,喃喃道:“若不立太子,又当如何?”

  “朝野舆论,多倾向于诸王中择贤能者立为帝嗣。国有长君,万民之福。这个道理是谁都懂的。”

  张太后沉吟半晌,道:“先皇膝下十个皇儿,现在健在的还有七个,均已封王。若从诸王中遴选一位继承大统,又该如何选择?是论齿序还是论贤德?”

  仁宗十个儿子中,现存最年长的是二皇子郑王瞻埈。但他生性暴虐,累累毙人于杖下;且他是庶出,乃李贤妃所生。张太后嫡出的亲生儿子有三个,除长子宣宗外,三皇子越王瞻墉身体虚弱多病,始终未赴藩国就任。五皇子襄王瞻墡年轻有为,庄敬好学,在诸王中最著声望和令誉,仁宗驾崩和宣宗讨伐高煦叛逆时,襄王都被委以监国重任。杨善自然晓得嗣君必须从张太后亲生的嫡子中产生,母子同心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臣启奏太后,现朝野舆论尽皆认为襄王是继承帝嗣的最佳人选。他年轻有为,好读书,庄敬有令誉。先帝在位时也特别器重他,屡令其监国,政声卓著。越王虽然也是太后所出,但他体弱多病,连赴封地衢州就藩都去不了,恐难担负社稷重任。”

  张太后听了杨善这番话,默默颔首。却又担心地问:“不知内阁诸臣对此议有何看法?”

  “辅政大臣们城府很深,自然不会轻易表态。先帝遗诏:军国重事禀报太后而后行。臣以为立嗣是最大的军国重事,须由太后决断。且时间紧迫,若太后决意立襄王,臣愿奉懿旨金符前往藩国迎驾。”

  杨善越说越兴奋,似乎看到了自己迎立新君创下不世之功的前景。张太后毕竟见多识广,对这等攸关国本的大事不会轻易作决断。她肃然告诫杨善道:“杨爱卿一心为国,忠诚可嘉。但此事非同小可,哀家还需仔细斟酌。卿家对外切不可谈及此次觐见之事,听到没有?”

  “臣遵旨!”杨善只得唯唯告退。

  杨善走后,张太后为立嗣之事作难,可谓愁肠百结。眼看宣宗丧礼即将结束,确立新君之事迫在眉睫;虽然宣宗遗诏由太子祁镇继位,但他毕竟年纪太小。幼主临朝难免大权旁落,不是奸相擅权就是宦官乱政,历朝历代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虽说宣宗遗诏明示军国大事需禀报太后而后行,唉!毕竟年岁不饶人,自己精力大不如前了,国家社稷许多军政大事怎么能顾得过来?倘有疏忽怎对得起托孤的爱子和先帝?若果如杨善所奏,朝野舆论均属意襄王,迎立他荣登帝位,自己再从容协助,母子共掌朝纲,就有望将仁宣盛世延续下去。只是不知“三杨”等辅政大臣对此到底抱什么态度?时间紧迫,若要召襄王进京,在当下是颇费周章的事,需遣大臣偕礼部官员赍金符往召。襄王金符藏在内府,张太后为防万一,连夜遣贴身太监传懿旨,将襄王金符取来置于清宁宫内,以备遣使急需。

  忙了大半宿,张太后终觉累了,正准备命宫女服侍就寝,忽报孙皇后携太子前来请安,张太后眉头一皱,愠怒地说:“深更半夜,她来请什么安?”

  说话间,一身重孝的孙皇后带着太子祁镇已经进入寝宫,向张太后行礼叩拜:“媳妇携孝孙祁镇给母后请安。”

  张太后没好气地斜睨着母子俩:“这么晚了,你们不安歇着,还进宫来干什么?起来吧。”

  “谢母后。”

  “这几日你们为大行皇帝守灵,接受百官及命妇们的吊唁,皇后身为未亡人,自当举哀涕泣,墨面毁容。祁镇虽年幼,作为持杖捧灵的孝子,他的表现如何?”

  “启奏母后,此次守灵,太子、祁钰及两位公主虽都年幼,但均尚能尽孝举哀,克尽孝子之责。前来吊唁的王公大臣及命妇们都说他们懂事多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