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_吕世浩【完结】(6)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有智慧的书。因为有智慧的书就在那里,它不会跑。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我们的智慧。

  打个比方,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如果以为光是记住古代的历史,就能解决今日的问题,那就好像拿着磨刀石去切东西,自然问题百出。这不是磨刀石没有用,是我们的用法错了。

  为什么读历史没有用,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以“有用”的方法来读历史。

  书有古今,智慧没有古今。如果想让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实而锐利,那么学习历史是最简单的快捷方式。

  历史是总结了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磨炼智慧,我们所读的古人古事都早已逝去腐朽,他们连骨头都烂成灰了,光是背诵他们的事迹又有何用?他们的智慧,才是我们应该活用的宝贵资产。

  至于学习历史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功用呢,我将会在这本书后面的部分,一一向各位说明。

  第一章 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学生要学什么?

  想要学习“思辨”,第一步应该从问问题开始。

  当然,各位可能会问我:“我幼儿园就会问问题了,这种东西还需要现在学吗?”

  说得也没错,如果只是问问题,大家从小都会。但是要问一个“对”的问题,问一个“好”的问题,那就不容易了。

  有好的问题,未必能有好的答案。

  有的问题,根本是无解的。有的问题,不是你这一辈子就能找到答案的。有的问题,据目前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解答,千百年以后说不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就能解答这个问题。

  但是没有好的问题,就永远不会得到好的答案。

  因此,学习任何东西,都应该从问好的问题开始。

  “思辨”二字,来自《中庸》里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学”之后,“思”“辨”之前,必须先学会“问”。“问”不是乱问,而是“审问”,这一切都要下功夫。

  历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问,因此本书也要从问问题开始。

  我问各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大家都当过学生,请问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在上这门课之前,相信各位都已经当过至少十年的学生。但试问当了这么久的学生,可曾想过“学生”到底在学什么?若不曾想过,那这么多的光阴不就白费了吗?

  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清楚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目的不一定是名利,即使帮助了人,即使提升了自己,也都是具体的目的。

  我在上课时,常跟台湾大学的同学们说,读一本书要得到一本书的益处,上一门课要得到一门课的益处,如果同学们上一门课却得不到任何益处,那还不如回家睡觉,既节能又减排还兼环保。

  听见前面的问题,台大的同学们通常会回答:“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人生的态度”……这些答案严格上来说都没有错,只是不够精练。因为每个人都有思想的自由。既然有思想的自由,就不能说是对与错,只能说是好与坏、精与粗而已。

  在这里,我提供一个答案给各位做个参考:

  “学生”的目的,就在于学“生”。

  学生,学生,不学“生”,难道你要学死吗?

  所有知识、技术乃至人生态度,都是为了“生”而服务的。这正是祖先把“学生”叫作“学生”的原因,用这两个字正是为了让后人知道,“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生”。

  中国的学问与西方的学问不同,西方学问讲求方法,中国学问讲求功夫。讲方法就要重取径,所以现代学术论文的第一节,必然是研究目的与研究取径,因为这是西方知识体系的产物。讲功夫就要重“层次”,因此想读懂中国书,就必须将其内容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来进行剖析。

  以此为例,学“生”的层次是什么呢?

  第一步就是如何让自己活下去。每个人遭逢的时代都不一样,学习知识、技能,正是为了让自己在面对不同环境时能够活下去。活下去只是最低的要求,更进一步就要让自己活得好,最后能活出你衷心所愿的人生。

  此外,人是群体的动物,身边必有所爱。自己活得好,还要让身边所爱、所关心的人都能活下去、活得好。如果你的能力充足,再扩大到亲戚、扩大到乡里、扩大到国家、扩大到全人类,让大家都能活得好。人的成就,正决定于此。但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终归一个字就是“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