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张学良家事_秦昊扬/杨树标/李灵革【完结】(34)

  与当时全国其他院校毕业生自谋出路不同,张学良对学生的前途很负责,规定各系各专业毕业生名列前茅者,均由学校资送英、美、德、苏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或在东北大学任教,或在政府部门任职。文学院毕业生分配至文教、政经、司法各部门任职,理工科毕业生分配至各实业部门。

  东北大学的初试成功,并没有使张学良满足和陶醉,他的眼光投得更远,步子迈得更大,他相继又创办了男女同泽中学和各级小学,使东北的教育大、中、小学一应俱全,连贯配套。

  同泽中学始建于1925年,1926年重建新校舍,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学校已发展成从初一到高三均有的完全中学。学校的设施精良,教学大楼、礼堂、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和食堂、宿舍等应有尽有,还特别装有暖气设备,为当时一般中学所望尘莫及。教师待遇优厚,每周上课1小时,即给予津贴现洋1元6角,吸引了许多优秀教师到同泽中学来兼课,形成同泽师资阵容强,教育质量高的大好局面。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数学、物理、化学教科书,皆采用英文原本,由美国运来,所以同泽中学高中生的英文水平特别好。学校每年还组织学生到外地参观,开拓视野和增加知识面,低年级到抚顺露天矿,中年级到大连,高年级到京、津、沪等地。学生的文体活动也很活跃,有话剧团、歌咏队、乐队和球类校队。

  同泽女校开办于1928年,开学前夕,张学良在《同泽女子中学一览》中道出了其兴办女学的初衷:

  “自文教东暨,人渐知女学之重,于是学校不足以容,试可而被摈者济济也。去年余督师保阳,军书之暇,延见乡人,辄以吾省垣之大,而女校无几,相为感喟。余在故京,若陆军大学、民国大学,经费中断,余一力资助;今桑梓之地,如何可忘?因定创办同泽女中之议。......尝慨吾国旧俗,女子惟议酒食,习缝纫,而不读书。其读者,又惟学刺绣,工词章,而鲜实用。今学校制度,盖因时而制宜,诸生能循序而深造焉,则可以强国而保种,宁独一人一家之计而已。”

  张学良对女校极为关怀,不但他自己亲任该校董事长,夫人于凤至亦为董事,特聘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的王捷先为校长。学生供给膳宿,冬天还每人发一件厚呢大衣。女校采用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实际还有一年补习班作为基础。高中采用选课制,为各中学之首创。另外,学生成绩评分方法,同泽女中采用“超、良、中、可、劣”五等评分,与当时奉天各校的百分制相映成趣。

  从小学教育抓起,培养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新人,是张学良一贯的教育思想,因此,除了大学、中学外,张学良还在各县办了许多小学,统一取名为新民小学。

  当时东北农村很少有正规的小学,有的地方只有私学馆或半土半洋半私塾性质的学校。张学良深感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从父亲的遗产中结算出1000万元,作为东北文化教育事业经费,计划在东北四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的一百几十个县里,每县办一所模范小学,让所有的学龄儿童都能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

  张学良首先个人出资在奉天省设立了36所小学,实行新教育。这批新民小学由张学良直接领导,亲自委派校长,统一建筑校舍。随后,其他各地的新民小学也陆续建立,张学良不顾政务繁忙,均亲自过问。他还以夫人于凤至为户名,每月初从“汉卿教育基金”中,专门拨出办学经费,专款专用。

  新民小学学制6年,分初等学制4年,高等学制2年,用的教材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课本,每所小学还各赠万有文库一部。学校不收学费,并统一发给墨盒,只要求学生自费由学校统一做一套蓝布操衣和大盖操帽带红箍。教师待遇优厚,薪金是当时国内小学教员中最高的,最低月收入也有35元,比南京政府属下的小学教员的月薪几乎高出一倍。学校师生得到如此资助,倍受鼓舞,人人发奋,个个图强,学校蒸蒸日上,办得很有声色,深受民众的欢迎。

  张学良通过派督学的形式对学校直接领导,督学到各校视察时都强调张学良的办学宗旨是对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和反抗外侮,因此,教员在课堂上多会讲述国耻事件,激发学生爱祖国反抗外侮的思想。

  新民小学还注重训练学生自治能力和守纪律的精神。当时一般小学只有级长,新民小学却设有学生会,主席下还有体育、纪律、生活等委员。童子军组织也很正规,除练操外,还抵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在广大民众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31年元旦,张学良在自己的别墅里召开辞旧迎新元旦联合会。他特邀了东北大学、男女同泽中学、新民小学等师生代表出席联合会,席间,他高兴地说:“东北教育形势大好,大中小学成龙配套,特别是东北大学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的总旨已经初步实现。”他站在二楼凉台上,并即席赋诗一首“大好河山夕照中,国人肩负一重重、男儿正要闻鸡起,一寸光阴莫放松。”勉励大家好好学习,锻炼身体,爱国爱家,努力奋斗,师生们以热烈的掌声回答了张学良校长的期望。

  军阀常视军队为命根子,军人常有重武轻文的毛病,张学良能放弃扩军,选择助教,其胸襟见识远非一般草莽英雄、赳赳武夫可以比拟。在张学良主政的三年多时间里,东北的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培养出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后来团结在张学良身边的大批主张联共抗日的文武官员、热血青年,绝大多数是由东北培养成才的俊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