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 主与乌托邦_陈彦【完结】(48)

  ————————————————————

  (1) 本文原刊于《读书》1998年第7期。

  法式犬儒(1)

  一段时间以来,法国书市上摆着不少讲幸福、满足的哲学书,有些还登上了畅销书榜。法国人对哲学有着特别的兴趣,哲学书总是在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但谈幸福、满足的哲学书甚为畅销,确实是90年代以后的新现象。我现在虽然手头上没有统计数字来说明有关书籍畅销的具体情况,但却可以从反面提供一个证据,一位青年哲学家最近著书反击这一潮流,批判目前弥漫法国的某种崇拜幸福的社会氛围,他甚至表示,在这种氛围下,幸福已经成了一种无孔不入的社会意识形态。

  幸福成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家要著书立说,要为自己的理论找到立论的根据,不免有时为了抽象而流于夸张,但当下法兰西人追求幸福的潮流绝非空穴来风。手头上就有一本名为《价值与真理》(Valeur et vérité)的书,是巴黎索邦大学的一个哲学教授斯蓬维尔(André Comte-Sponville)所著。价值与真理?同幸福挂得上钩吗?回答是肯定的。换一个说法,此书名也可以译成“善与真”。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真则属于科学的范畴。我们常说真善美,将道德、科学和审美联系起来。这里其实隐含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真与善与美是内在一致的。斯蓬维尔这本书不讨论美,只讨论真与善的关系。他致力于推翻古典哲学的结论:真的就是善的,反之亦然。对他来说,真是科学的,是实然的,而善则是道德的,是应然的,即应该期望的。换句话说,真的不一定善,善的并非真。

  一直到此,我们仍停留于哲学抽象思辨的层次,但斯蓬维尔是要将这种思辨引向现实生活层面。他说,由于善是一种期望,人们就总是在期望中生活。生活于希望中自然比生活于绝望中要好,但由于总是希望更好、更多,于是人们就无法满足,因而也就永无幸福之日。于是他建议,不要希望,幸福就会降临。说到这里,我发现他讲的所谓幸福、满足实同中国人的知足常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种无所企求、无所希望的说教,不也是一种典型的犬儒哲学吗?是的,斯蓬维尔并不否认这一点,他的书还有一个副题:“犬儒研究”(Etudes cyniques)。

  长期以来,对于犬儒哲学,我其实有两个先入之见:第一是总觉得劝诫世人放弃追求、放弃理想、以满足为幸福、以安于现状为满足的人生之道虽然可以成为一时之潮流,但毕竟不会持久,岁月将告诉人们社会毕竟不能长期为犬儒主义所主导。第二是追求现实幸福、宣扬犬儒哲学的书籍大行其道的背后一定是同社会意义失落、缥缈彷徨的大背景有关。换句话说,犬儒哲学的盛行,即使不是昙花一现,但至少是一种过渡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会重新呈现。

  犬儒思潮也有抗命精神的一面

  然而,最近去书店走了走,使我的这种先入之见发生了动摇。90年代以来谈幸福的哲学书籍在“9·11”事件之后不仅没有减少,似乎大有方兴未艾之势。据了解,最近,最为畅销的几本哲学书都是关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怎样改变生活习惯甚至如何进行自我心理治疗等等的话题。让我们先看几个书题:《哲学的安慰》、《不是教材的哲学》、《一百零一条日常哲学经验》、《思考生活》、《关于智慧》、《作为生活艺术的哲学》等等。

  当今哲学家有的重温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传统中的生活之道,在如著名的希腊犬儒派学者第欧根尼(Diogenes)、享乐主义的创始人伊壁鸠鲁(Epicurus)、写过《论幸福》《论悠闲》的古罗马雄辩家塞内加(Seneca)、法国别具风格的智慧哲学家蒙田(Montaigne)等的著述中寻找现代生活的灵感;有的干脆直发胸臆,为当今世界的人们贡献自己的治人顺世良策。他们论述的内容包括怎样忌烟、怎样调换工作、怎样换一种方法生活、怎样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等等。一句话,他们希望为人们提供某种求得心理平衡、生活幸福的精神妙方。除了哲学家以外,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也加入了这一旨在引导人们精神生活的大合唱,各种心理康复技术、心理调整方术也趁势加大宣传力度。似乎是要为这一潮流加上一道更为耀眼的亮度,不久前推出的一本新书的名字就叫《让我换一种生活》。

  显然,这些事实说明法国社会犬儒哲学流行的现象在现阶段有增无减。然而我并不因此就认为犬儒哲学可以持久流行。使我的先入之见发生动摇的原因是我发现这种顺应时代的犬儒思潮也有另一面。这一面不乏积极意义,有某种自己掌握自己命运、自己重新设计自己人生的抗命精神。

  ————————————————————

  (1) 本文原刊于香港《信报月刊》2002年7月号。

  我与这几本书(1)

  我是不主张做开书单这种事的。不是说没有值得读的书,而是说读书在我看来其实是很个人化的行为。同样一本书,二十岁时读和三十岁时读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同样一本书,经历过“文革”与未经历过的人读起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自打文字创造出来之后,读书就成为人类社会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这种传播不是被动的和单向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双向对话。“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其实描述的就是读书这种双向的创造活动。读书不仅是读书人与典籍的对话,也是典籍通过读书人这个中介进行的对话和辩难,也就是说,一部书对读书人有否启发与影响和程度的大小,是同读书人的知识铺垫有密切关系的。读书人不仅是知识的受众,也是思考、批判和创造的主体。我在这里强调读书人在读书时的主动和批判精神,当然不是说书籍无精华糟粕之分,而是想说如读书而不独立思考,任何精选的书单都无法缩短你与无知之间的距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