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荒野寒山_何善蒙【完结】(44)

  天台山国清寺

  怀着对于死亡的无奈和对于长生的渴望,寒山拜别了妻子、儿子的坟墓,带着些许依恋一早就离开了翠屏山,这个他曾经呆了三十年的地方。出了翠屏山,在晨霭笼罩之中,寒山上路了,沿着桐柏山、赤城山的山间小路,到了国清寺外的松门。松门实际上并非是门,而是因为其山路两侧松树林立,林荫浓浓郁郁,恍如门一般,故名。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对此感慨曰“十里松门国清路”[1],其情状可见一斑。偶尔寺中传来阵阵钟磬之声,伴随着隐约的晨诵之声,清晰地告知世人这是佛门圣地。此刻的寒山自然无意于修佛,只是既然路经此地,有如此胜景,过门而不入,似乎也有点对不起这番美景了。对于国清寺,寒山并不陌生,在初到天台之际,即曾拜谒过,只不过这三十年来,自己一直在翠屏山下与家人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农家生活,国清寺虽近在咫尺,亦未曾参拜。今日路经此地,正好故地重游一番,然后再寻修道佳处。如此想着,寒山沿着松径缓慢前行,一路上但见古木参天,小径纵横,林中鸟鸣嘤嘤。此刻正是清晨,空气犹显清新,行走于雾岚弥漫、翠绿相拥的松径之中,一种惬意的感觉在寒山的心中油然而生,寒山陶醉于造物所带来的恩宠之中,这段时间以来因为亲人的亡故而产生的种种忧懑的情绪暂时消失了,因死亡而来的种种恐惧感,也荡然无存,此刻的寒山眼中惟有此山此景、此情此境。是啊,人们都说美景能够使人脱俗、忘忧,行走于松径之间的寒山,此刻是有了真切的体会。转眼已隐约可见丛翠掩映之中的国清寺,处于五峰环抱之中的国清寺,此刻在寒山的眼中更显庄严肃穆,宁静幽深。但见林木葳蕤,古树参天,一条清碧的涧水从逶迤的群山中潺潺流出,涧上有一座石砌的小桥(此桥即为今丰干桥所在)。走近丰干桥,可以清晰地看到双涧交汇于此,双涧即是指发源于天台北山的北涧和发源于灵芝峰的西涧。两涧水汇合于寺前的丰干桥畔,东流入赭溪。北涧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几十里后至国清;而西涧从灵芝峰上直湍而下,流程仅二、三里,但是其山为黄泥土质,故涧水常浑浊,而北涧之水常清澈。特别是多雨季节,清黄交相激荡,颇为壮观。加之拱桥、古木、黄墙、青峦陪衬,形成“双涧回澜”一大景色,今为天台八景之一,元代诗人邑人曹文晦曾诗赞曰:“桂峰堂下翠纷纷,俯鉴澄潭气自芬。两涧合流原有绪,八风吹水自成文。沄沄注想在川上,混混终当放海濆。欲举源头问寒拾,幽亭尽日对松云”[2],所称道的就是双涧回澜的美景。

  国清寺丰干桥

  就在这双涧回澜之处,寒山的前辈、唐代著名僧人一行(623—727)曾在此演绎了一段动人的佳话。一行乃唐代高僧,唐初勋臣张公瑾之孙,“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3],善于历算,遍研诸家历法,开元九年(721),唐玄宗因为通行的旧历法推算日蚀不准,降旨一行禅师编撰新历,“开元中,僧一行精诸家历法,言《麟德历》行用既久,晷纬渐差。宰相张说言之,玄宗召见,令造新历”[4]。一行在比较各家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方案,在编制过程之中,遇到了数学上的难题。他到处请教,总是不得要领。后来得知国清寺达真法师精通数学,故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前来寻师以解疑惑。一行到达国清寺之际,正是连日大雨之后。达真法师正与僧众一起在寺内排筹布算,突然法师说:“今天合当有一位弟子前来求算,想来应该到了。”过了好久,法师又自言自语道:“门前水西流,远客该到了!”徒弟们都感到奇怪。“京都一行禅师前来拜访!”听到禀告声之后,达真法师即率弟子出山门迎接,与一行禅师在丰干桥上相见合十。与此同时,桥下涧水一反常态,向西滚滚流去。达真笑道:“一行禅师不远万里学算,其情可鉴,流水亦为之动容。水尚能倒流,何愁历算不成!” 此事在《旧唐书》本传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初,一行求访师资,以穷大衍,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十数,门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僧于庭布算声,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也?’即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承其言而趋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而门前水果却西流。”[3]其后,一行禅师经过七年刻苦钻研,《大衍历》终于编成了。“一行到此水西流”的佳话也由此而流传开来,唐代时就有诗人孙脯写诗赞此:“一行寻师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

  国清寺隋塔

  拱桥的那边,就是由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法师亲自监造的国清寺,这里还是三十年前的样子,没有太多的改变,只是四周的松树经过了这么多年,长得是更加繁茂了。站在拱桥之上,对面青烟袅袅,耳边晨钟缕缕,脚下清泉潺潺,让寒山顿时有了一种脱俗的感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荫,可以眺望到矗立在寺前方祥云峰上的隋塔。这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之一,是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所建,塔为黄褐色,高59米余,六面九级,砖砌塔壁,内空心,精雕佛像于外壁。与寻常的塔不同,此塔顶部没有塔头,关于此,传说如此解释:相传国清寺建成之后,内供奉五百罗汉。其时寺内无塔,五百罗汉相约连夜为国清修造一座宝塔,以增其名刹风光。说来也巧,南海观世音此时也恰好行经天台,大士见石桥山中两峰对峙,飞瀑奔流而下,颇为壮观,决定架一座石桥来连通双峰,以添其景之险奇。大士见国清寺外砖块堆积如山,知是罗汉造塔之用,便向五百罗汉借砖,孰料罗汉不肯。观音又向罗汉借锅煮饭,罗汉又故意将铁锅敲了一个洞。菩萨见此,微微一笑,略施法术,便在铁锅中烧出了香喷喷的米饭。罗汉见状,大为吃惊,把铁锅搬来一看,原来锅上的破洞,只漏砂不漏米,从此这口锅就叫“漏砂锅”,后人在藏放这口大铁锅的房间门口写了一副对联:“古寺犹有寒灶石,云橱尚存漏砂锅。”其时,五百罗汉所造的塔头搁在金地岭,准备待宝塔落成时再搬来装上。观音见状,有意相难,以法力将它牢牢定住,尽管五百罗汉想尽办法,彻夜苦搬,无奈金鸡报晓,天色已明,亦无法将塔头搬下山来,故隋塔也就缺了个塔头,而金地岭上则因此多了个塔头寺,至今还保存塔头。传说虽然是无稽之谈,但这至少为隋塔增了几分庄严,添了几分神秘。晨霭之中的隋塔,在寒山的眼中更加显得肃穆和庄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