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本雅明思想肖像_刘北成【完结】(66)

  人们说,你通过了一个可通过的边界

  帝国大厦纷纷崩溃。黑帮头目

  神气十足,弹冠相庆。民众

  在暴力之下灰飞烟灭。

  未来隐没于黑暗。正义力量

  软弱无力。你洞若观火

  于是把会被曲扭的肉体毁灭。(25)

  ————————————————————

  (1) Correspondence,pp.539-540.

  (2) Ibid.,pp.534-544.

  (3) 参见G.Scholem:Walter Benjamin: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pp.205-213。

  (4) Correspondence,p.578.

  (5) Hans Sahl:“Walter Benjamin in the Internment Camp”,G.Smith:On Walter Benjamin:Critical Essays and Recollections,p.346.

  (6) W.Benjamin:“Conversation with Brecht”,Understanding Brecht,p.121.

  (7) 转引自Rolf Tiedemann:“Historical Materialism or Political Messianism?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ses〈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G.Smith:Walter Benjamin:Philosophy,History,Aesthetics,p.207。

  (8) Correspondence,p.613.

  (9) Ibid.,p.615.

  (10) Ibid.,pp.621-622.

  (11) 转引自Rolf Tiedemann:“Historical Materialism or Political Messianism?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ses〈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G.Smith:Walter Benjamin:Philosophy,History,Aesthetics,p.207。

  (12) W.Benjamin:“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Illuminations,p.255.

  (13) Ibid.,p.262.

  (14) Ibid.,p.258.

  (15) Ibid.,p.259.

  (16) W.Benjamin:“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Illuminations,p.263.

  (17) Ibid.,p.265.

  (18) Ibid.,pp.259-260.

  (19) W.Benjamin:“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Illuminations,p.258.

  (20) 参见G.Scholem:Walter Benjamin: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p.224。

  (21) Correspondence,p.630.

  (22) Correspondence,p.635.

  (23) Ibid.,p.638.

  (24) G.Scholem:Walter Benjamin: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pp.224-226.

  (25) R.Wolin:Walter Benjamin:An Aesthetic of Redemption,p.295.

  附录一:《启迪》(本雅明文选英译本)导言

  [美]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一、小驼背

  贪婪女神法玛有许多种形象。荣誉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头版新闻的一时轰动到流芳百世的英名。死后的声誉是法玛最罕见、最没兴趣的荣誉,尽管比起其他荣誉,它是不那么随意的,而且更坚实,因为它是唯一很少被赋予纯粹商品的。最能从中获利的人已经死亡,因此它是不能出售的。现在,这种非商业性、非获利性的死后声誉落到德国的瓦尔特·本雅明的名字和著作上。在希特勒攫取政权前不到10年的时间里和此后的流亡时期,这位德国犹太人作家是杂志与报纸文学版的撰稿人,小有名气但并非声名显赫。在1940年初秋他选择了死亡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了。对于他的许多同胞和同辈人来说,那个时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黑暗时刻:法国陷落,英国岌岌可危,希特勒与斯大林的协定依然生效,人们最担心的是欧洲两个最强大的秘密警察势力可能会狼狈为奸。15年后,本雅明的两卷本著作用德文出版了,立刻给他带来了赞誉,并且超出了他生前少数朋友的承认范围。但是,纯粹的声誉是基于精英的判断,无论有多高也是不够的,因为只有获得多数人(不需要有天文数字的多数)的承认才能保障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我们要重复西塞罗的话:“‘如果死后荣耀者生前也荣耀’,那么一切将会多么不同。”

  死后声誉是一种古怪的东西,是不能归罪于世界的盲目和文学界的堕落的。也不能说,这是对超前者的辛辣奖赏。那样说,就意味着历史是一种竞赛跑道,有的选手跑得太快,跑出了观众的视野。相反,死后声誉通常是继续了同时代人的最高承认。当1924年卡夫卡去世时,他的已经出版的少数作品还没有售出200本,他的长篇小说还没有出版,但是他的文学朋友和少数几乎是偶然见到他的短篇散文的读者就已经确信,他是当代大师之一。本雅明早就获得这种承认,而且不仅仅是在当时尚不出名的一些人中间,如他的青年时代的好友朔勒姆和他的第一个和唯一的崇拜者阿多诺。他们后来一起编辑了他的文集和书信。(1)可以说,霍夫曼斯塔尔和布莱希特都本能地立即给予了承认。前者于1924年发表了本雅明的论文《论〈亲和力〉》,后者据说在得到本雅明死亡的消息时表示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造成的第一个重大损失。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一种完全没有得到赏识的天才,是否死后声誉是那些并非天才的人的白日梦。但是我们有理由断言,死后声誉不是他们的命运。

  声誉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塞涅加指出的:“一个人的意见对于声誉是不够的”,尽管对于友谊和爱情足够了。而且,如果没有分类,没有把各种事物和人分门别类,任何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转。这种必要的分类是一切社会辨识的基础。辨识不仅是政治领域而且是社会领域的一个构成因素。在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他是干什么的(不同于另一个问题:他是谁),也就是,他的角色和职能是什么。当然,绝不能这样回答:我是独特的,这不是因为我傲慢,而是因为回答是无意义的。就本雅明而言,对于这一难题需要仔细地回溯。当霍夫曼斯塔尔读了这个毫无名气的作者写的论歌德的文章后,他称赞这篇论文是“绝对无与伦比的”。难题在于,他的话的确有理,因为已有的文献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对于本雅明所写的一切来说,难题在于它们总是显得别具一格。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