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史秘本_[日]陈舜臣【完结】(247)

  曹植本来就嗜酒如命,也深知自己的酒量。他喝酒后装作醉酒,摆出一副酩酊大醉的样子,实际上却是似醉非醉,演戏而已。“喂,你算个什么东西?滚回去!我不想再看到你这张大脸了。滚!快滚回邺城去!”曹植一手拎着酒壶,跌跌撞撞地缠着灌均说。而且,他是当着众人的面这样做的,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他的这副丑态。如此不成大器的人,怎么可能参与造反?这一点很有必要展示给众人。

  “你不想看见我,我也不是因为要看你才来到这个边鄙之地的。我是奉魏王之命来的,你要我回去是何道理?胆敢如此侮辱魏王的使臣吗?”灌均愤然色变。“这小子还不知道我有什么权力吧。好,我就以饮酒无度、侮辱王使之罪,给你点颜色看看。”灌均心中暗想,当即便将曹植扣下,监禁起来——这只不过是一桩小罪,不值得押回邺城。这可以说是曹植的胜利了。心怀升官之梦的阴险灌均,本想在得知曹操的死讯之后,捏造趁父王之死谋反的罪名,置曹植于死地的吧——然而,得知父王的死讯时,曹植正在监禁之中,什么也做不了。这一点众人皆知。

  七

  魏王曹操的死讯传到邺城之时,举城震动。这也不无道理。曹操实力雄厚,所有事情都要依靠曹操决断。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凝聚了许多部下。他辞世的影响之大,简直难以估量。

  “秘不发丧。”有人如此建议。理由是曹操之死会引发军心动摇,人心也会动荡不安。

  “人们早晚都会知道,还是应该公开丧讯。”也有人如此主张。

  “发丧。”曹丕做出了决定。自从洛阳与父亲分别,他便预感到了这件事。他知道父亲期待自己能够冷静处理。他不能辜负父亲。

  “青州军之中有人离开了。他们说自己为魏王殿下效力,现在殿下不在了,就没有留在军中的必要了。”有这样的消息传来。

  对于“该怎么办”的问题,曹丕冷冷地说:“随他们去。”他从急使的口中了解到父亲临终时的情景。据说五斗米道的信徒无比尊敬的少容也在场。遗言好像是对着少容说的——闻听此言,曹丕心发感慨:“不愧是我的父亲。”曹操的人马之中,九成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将少容视为自己人当然是没错的。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三十万青州兵归于曹操的麾下,到现在已经二十八年了。那时的士卒大多上了年纪,现在想离开军营的恐怕也是这些疲惫的老兵。一定是他们以前没有退役的机会,这一次最高领袖之死正是难得的机会,所以才要离开的吧。“为离开的人擂鼓壮行。因为他们都是光荣隐退。”曹丕加了一句。因为曹丕沉着镇定,军心民心的动摇得以控制在最低限度。

  讣告到达的第二天,曹丕奉王后卞氏之命,继承魏王之位,同时下旨大赦天下。大赦天下,其实已经超越了魏王的权限,接近天子的所为了。这是示威。身在许都的汉献帝,将持续了二十五年的年号“建安”改为“延康”。因身为臣下的魏王之死而更改年号,公开表明了天子未将魏王视为普通臣子的意思。

  曹丕当上魏王之后,最先处理的就是弟弟临淄侯曹植的事。报告说:“醉酒无度,为监国谒者收监。”收监的时间则是通报魏王死讯的正式急使到达临淄的前两天。

  “那家伙怎么突然就醉酒了?按他的酒量应该不容易醉……”曹丕有些疑惑。他招来重臣,商议如何处置自己几个兄弟。

  曹彰也在洛阳说了轻率的话。父亲曹操刚刚辞世,次子曹彰就问谏议大夫贾逵“玺绶何在”。

  玺绶乃是证明魏王身份的物品,曹彰并非王太子,本不该询问玺绶的所在。其实正如其父叹息的那样,曹彰是个不分轻重的人。他的这番话听上去似乎在说他想要玺绶一样。然而他心中只是担心曹氏最重要的玺绶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保管。

  贾逵当场规劝道:“魏王已定太子。先王玺绶所在,非汝当问。”重臣都知道曹彰的性格。曹彰连后继者的候补都算不上,他只是冒失地问了一个不该问的问题,不必给什么处分。

  新王只是下令道:“早些回国吧。”

  曹植的事情则是从监国谒者那里收到了正式的检举,说他已经被收监了。“殿下作何打算?”重臣们还是要首先征求新王的意见。若是其他问题,重臣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由魏王从中挑选自己最中意的意见。然而,眼下的这个问题乃是王族的家务事,作为臣子是忌讳随便乱说的。

  “是啊……”曹丕想了很久后说道,“让他换个封地吧。”于是曹植被左迁为安乡侯。安乡位于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以东,与临淄相比,土地贫瘠。不过这也不算是什么严重的处分。

  “这样处分就行了吗?”以严厉知名的贾逵颇有不满地说道,“这样一来,人人都轻视新王,殿下刚刚即位,岂不该毅然采取一些更严厉的措施吗?”

  “的确如此,处分得有些轻了。”也有一些重臣赞成贾逵的意见。

  “母后会伤心的。”曹丕说道。

  臣们便不再吭声。曹丕、曹彰、曹植三人均是卞后所生的同胞兄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