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史秘本_[日]陈舜臣【完结】(27)

  “世上流传的多是错误的说法。”一旁的陈潜说道。他这话并非是在解释什么,只是随口一说而已。

  “这传言不像是自然而然的歪曲,好像有人故意捏造的……可能有什么目的……”支英叹息一声,放开了抱在一起的双臂。

  三

  动荡的年代,人们倾向于往中心靠拢,因为边缘的动荡只会更加剧烈。人们总觉得,越靠近中心,动乱就会越少。东汉时期,中心即是天子——这一点无人置疑。得知天子被宦官挟持的消息,洛阳附近的官员们几乎红了眼,四处寻找皇帝的下落。应何进召集而匆忙赶往京城的董卓,看到洛阳城内升起的火光,依靠探马送回的消息,也得知了天子失踪的事。天子似乎已经出了洛阳。拥戴了天子,便意味着控制了中央。这绝对是天赐良机。

  “不是打仗,而是寻人。全军都去搜!”董卓下令。打仗需要集中兵力,尽可能积蓄爆发力。然而,寻人这种事,唯有分散开来,才可以细致地搜索。哪怕找不到目标,也可以尽量铺开情报网,获得更多的信息。

  擂鼓走过小平津的那队人马,正是分散搜索的分队之一。可惜他们并没有去搜寻河堤下面的地方,遗憾地错过了找到天子的机会。不过,董卓派出的人马传回了这样的情报:深夜时分,城北车马出入频繁。天子一行大约是自洛舍街道向洛阳方向南下。此时,董卓的主力正在向城西的显阳苑前进。大军本计划在那里停留一夜,第二天早上进入洛阳城。但从目前的情势看来,现在可不是睡觉的时候。

  “一晚不睡也困不死人。此时正是大好时机。是要做个小兵了却此生,还是要封侯裂土,享尽荣华富贵?是躺着睡觉还是站着追击,今晚便见分晓。跑!跑!快,快!”董卓督促部下,向东急行。

  军队来到白马寺门前的时候,寺门前灯火通明,五只大釜架在熊熊的大火上。月氏族的长老僧人排列门前,支英代表众人寒暄道:“将军远道而来,甚是辛苦。敝寺为西域浮屠(佛教)僧院,略备茶水,请各位慢用。”

  “哦,浮屠信众啊……”董卓是陇西临洮人。今天也有同名的城市,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的南部。董卓生长在通往西域的门户地带,而且从小游历于羌族人中,他曾在桓帝末年,以戊己校尉的身份驻守在西域天山南麓。和当时的普通人比起来,董卓对佛教的了解较多。他的部下士兵也有来自羌族和西域的,说不定其中也有佛教徒。

  “不胜感激。”董卓虽然率了三千人马赴京,然而仓促间得知天子出城的消息,便分散人马四处搜寻。此时手边的兵力不足千人。

  趁着士兵们歇息饮茶,支英走到董卓身边,小声道:“似乎不是很多啊。”

  “什么?”董卓瞪起了眼睛。兵力不足是他的弱点。仓促出兵,又是长途跋涉,能有三千已是极限。就连三千军兵的辎重粮草,也是一路上征发而来。

  “适才所见,似乎不足千人。”支英道。

  “人马散开,都去搜寻天子了。”

  “兵分三路,此处只是其中一路吗?”

  “唔……”董卓重新打量眼前这个月氏族首领的面庞。此人说得分毫不差。虽说也许只是军事常识,然而对于僧人而言,能看出这一点,十分不简单。董卓顿时起了戒心。

  支英脸上显出温和的微笑,似乎为了打消对方的戒备心。“大将军何进与弟弟何苗惨遭杀害,实在令人痛心。”

  “探马已经报知了此事。”

  “也就是说,都城里有许多失去将帅的部队。若是能将他们归于麾下,那兵力可就不容小视了。”

  “嗯……”董卓点点头。一听到何进遇害,他便在思考如何才能把何进的军队据为己有。

  “方法有很多吧……”

  “等一下,”董卓看了看四周,然后说道,“到那边的屋檐下,我们两个人坐下来慢慢说……”

  “将军想说什么?”

  “想听听你的方法。”

  “方法很简单。兵士天性喜欢依附强者。越是强盛,越是可以吸引更多的兵力,然后便可以称王称霸。”

  “三千……”

  “岂止三千。甚至是六千、一万……”

  “唔,走吧……”董卓朝着屋檐的方向走去。两人正坐在屋檐下谈话的时候,加急探马传来了消息:天子正向北芒方向行进,据说准备在那里休息。董卓立即站起来,肥硕的身躯左摇右晃。他大声喝道:“快,出发!”

  四

  北芒又名邙山,是位于洛阳城北的一座矮山。自古以来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山上陵墓众多。因此后来“北芒”一词也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墓地”含义的名词。

  陶渊明曾有这样一首诗: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这首诗是《拟古九首》中的第四首。诗的意思是,古来有多少人追逐功名,追逐时如此激昂慷慨,仿佛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此,然而到头来,这些功名之士百年寿尽,也只有同归坟墓的命运。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