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史秘本_[日]陈舜臣【完结】(33)

  袁绍在洛阳的兵力虽然不及董卓,然而袁家世代为相,在河北地方振臂一呼,便可召集十万乃至二十万的兵力,确实是个危险对手。但是,袁绍察知不妙逃走了。

  董卓的目光便落在曹操身上。曹操也越过了层层封锁,逃回东方。此事前文已述。

  袁、曹二人能够侥幸逃脱,固然是幸事,然而却使得洛阳城中的人马尽数落入董卓之手。只不过,此时的董卓依然谈不上高枕无忧。

  作者曰

  《三国演义》中说,应何进之召率兵赶来洛阳的董卓,身份是西凉刺史。实际上董卓是当年四月被任命为并州(山西省太原市)牧的,只是不能确定是否已去赴任。因为前一年董卓曾拒绝出任少府。少府乃是公卿,官位极高,主司宫中的衣锦、宝物、珍膳等诸般事务,但说到底这终究是个虚职。董卓在陕西、甘肃两省拥兵自重,手下有二十万大军,对此虚职自然不屑一顾。——部下念及余恩,牵挽臣车,使不得行。董卓恬不知耻地以此为借口,拒绝赴京上任。征调董卓出任并州牧,当然也是朝廷的意思。董卓在西北一带坐拥重兵,威胁中央,朝廷想把他调离他的大本营。

  这次的任命,董卓也拒绝了吗?若是拒绝了,何进征召之时,董卓便该身在凉州(现在的甘肃省武威)一带。笔者曾自北京出发,坐了近四天的火车,方才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从武威至洛阳,即使是快速列车,也要一天半的时间。二世纪时的人马调动,没有三十天恐怕是到不了的。何况,何进的密使自洛阳赶来传令还需一些时日。

  因此,想必如《后汉书·董卓列传》所载,董卓以为天下将乱,率小部队在上任地点附近,观望形势。如此,他才得以火速抵达洛阳。然而,他手中只有很少的兵力,二十万大军远在西北,仓促之间不可能征调来京。但都城情势紧迫,亟须显示兵力雄厚,可他却拿不出那么多兵马。因此,董卓只有施展谋略,将自己手中的三千人马于夜间悄悄潜出城外,再于翌日大张旗鼓入城。

  关于此计,《后汉书》如是写道:“洛中无知者。”确实施展得十分巧妙。董卓的军队杀了所有的宦官后举兵进入京师。他的军队中有不少藏族士兵,丁原、吕布等人的部队里也有许多蒙古族士兵。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三国志》是中原争霸的作品,不如说它是呈现了亚洲全貌的鸿篇巨制。在此作品中,既有大漠氛围,又有水乡情绪,读者尽可以陶醉在历史的雄浑壮阔之中。

  铁骑入白波

  一

  “看错了吗?”起初陈潜这样想。他看到的那个人,和在巨鹿城中太平道本部见过的一人实在很像。那人叫韩暹,地位很高,不过不是本部的高官,而是地方上“方”(军团)的渠帅,偶尔会来本部商议事务。毕竟不常见面,也许是自己认错了吧——陈潜本来还这样怀疑,但再次照面时,直觉告诉他:“是此人没错。”看那人眨眼时眼角的余光,必是韩暹。

  他还真是胆大包天!

  太平道头裹黄巾,举兵起事。从汉室的立场看来,黄巾军是叛军,以黄巾贼称之。此时总帅张角、二弟张宝、三弟张梁这些最高首脑一个个都已身首异处。当然,张氏兄弟虽死,但并不意味着黄巾之乱平定。无论如何,太平道在百姓之中早已根深蒂固,地方各处都潜藏着不可小觑的势力,尤其青州(现在的山东)、徐州(现在的江苏省)一带,据说连都城洛阳附近也有黄巾余党出没,还说汾水流域便有黄巾军的据点。不过,在洛阳城中看到黄巾军主帅级的人物,确实是件令人意外的事。

  陈潜回到城外的白马寺,探望在白马寺附近庵舍中休养的景妹,顺便说起了这件事:“洛阳的官差尽是些无能之辈,光天化日之下,居然能让叛军首领行走于洛阳街头。”

  景妹沉吟道:“难道说,黄巾军已经走投无路了吗?连首领都不得不亲自出马了呀……对了,你在哪里见到那人的?”

  “上西门内的木匠场附近。”

  “两次都是?”

  “嗯,不过那人倒不张扬。”

  “是啊,毕竟还是官府通缉的要犯,自是要小心的。他没有注意到你吗?”

  “巨鹿那么多人,他应该不会记得我的长相。他是个大人物,我出于好奇多看了几眼,才记住了他。”

  陈潜的脑中回想起洛阳城中看见韩暹的情景。第一次是他把头巾忘在了木匠场,回去取的时候看见的。那时韩暹好像在打探洛阳的动静,他沿着木匠场的围墙走,不远处似乎还跟着几个随从。第二次见到他是三日后。陈潜正要离开木匠场,一推开门就和他打了一个照面。韩暹弯着腰,装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表情,不住眨眼,似乎是说:“我只是路过此地的平民百姓。”正是这个表情,让陈潜断定此人就是韩暹。

  “对了,什么时候开工?”景妹换了话题。

  她指的是修建道场的事。为了客居洛阳的月氏一族而建立的白马寺,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汉人信徒逐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意欲皈依的妇人。几年前开始,月氏人便在讨论建尼姑庵的事了。信仰坚定的人盼望能够早日建起,但务实的人对此不甚积极。客居洛阳的月氏人大多是沿着丝绸之路经商的商人及其家眷。正逢乱世,生意不好做。商队一方面要武装自己,一方面要时时贿赂当地权贵,以求自保,自然要耗费金钱。加之中土汉人购买力因动乱下降,月氏人收入减少,像新建寺院这般耗资巨大的工程,确实不合时宜,但又不能无视信仰的力量。于是,支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先给皈依佛门的尼姑建一座修行道场,等天下太平后再建像模像样的尼姑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