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_金纲【完结】(121)

  但究竟是什么阴谋?柴禹锡发现了什么?证据在哪里?

  都没有。没有任何记录。在那个“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的“实录”时代,如果柴禹锡有言,说及赵廷美的“阴谋”,应该留下哪怕片言只语。现在没有,可以同情地理解为:柴禹锡等人所说的是“密言”,言说之际,很可能“屏退了左右”,连充当录音功能的史官也屏退了。

  但根据后来的故实“重行推断”,这个“阴谋”是可能存在的。

  此事让太宗不安。

  他想起昔日好友,大宋第一谋臣、机谋善断的赵普来了。赵普一生贡献的智慧,按数量考察,并不多,但都是解决帝国一等一的重要大事,其直面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规划,都是极具“智谋”含金量的。赵廷美案,对太宗乃至于大宋帝国的国运,具有不可预测的挑战性。太宗在困惑中,要向他请教了。于是,“上诏问普”,太宗下密诏,问赵普此事该当如何应对。

  赵普回答:“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臣愿意在中央任职,来密查可能的奸佞之变。

  赵普的机谋往往就在简短的言论之中。

  他这句话九个汉字,却表达了至少四层或隐或显的意思,深深打动了赵炅。

  第一层意思是:这是个事,我愿意来做,而我只要做,就会有结果。

  第二层意思是:什么结果呢?“奸变”。

  第三层意思是:我要在朝廷重要位置上,才有可能查出结果。这就等于向太宗求官,要求“复相”,再一次做宰相。我愿意为帝国效犬马之劳,但帝国也要对我有足够的信任。

  第四层意思是:因为事情可能是一场“奸变”,问题很严重,如果不查清楚,会危及皇权,危及帝国。

  密奏中的“权幸”

  太宗在犹豫。因为他隐隐约约从几个渠道听说过赵普反对“金匮之盟”,反对“兄终弟及”……

  就在太宗犹犹豫豫的几天中,赵普也感觉到了太宗为何在犹豫。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又上了一道密奏。

  这一道密奏也同样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赵普乃是“开国旧臣”,做到宰相很正常,但是现在国家不正常,因此我没有继续在“枢轴”工作,是因为被“权幸所沮”,被权臣奸佞所坏事——而当时的“权幸”,就是卢多逊。

  赵普剑锋所指,毫不客气。就像为赵廷美事先定性为“奸变”一样,这里又为卢多逊定性为“权幸”。结合后来的逻辑考察,就会知道,他先定性“权幸”之举,是打击政敌卢多逊至为锋利的一刀。赵廷美的“阴谋”与卢多逊有关,赵普有能力“察”此“奸变”,而且,最后的结局果然就是这样的“奸变”。如此,卢多逊哪里还有前途?

  第二层意思是:我赵普是清白的,义理在我这一边。

  说清这一层意思,要略略复杂些。

  赵普在密奏中为自己辩诬,说到了“昭宪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和他当初向太祖的辩解。

  赵普得罪人多。当初赵普反对太祖立太宗为帝,后来就有人向太祖汇报说赵普非议皇弟赵光义。

  当时赵光义已经有了仅次于太祖的威望。赵普觉察到,如果赵光义将来称帝,对自己那是相当的不利。何况,即使在太祖朝,赵匡胤晚年也对赵普有了不信任,将他由朝官外放到河阳去做节度使了。于是,就在有人挑唆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时,赵普远在河阳,也赶紧再上一表,向太祖表明他对赵光义的崇敬之情。

  表中说:“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外间有人说臣轻浮地议论皇弟开封尹赵光义。皇弟是忠孝全德的人物,臣哪里敢那般挑拨离间地议论。何况昭宪皇太后临终之际,臣确实参与了顾命活动。知道臣一片忠心的是皇上您啊!愿您能明鉴(不要受他人挑唆)。

  史称太祖赵匡胤得到这封表章后,与当初杜太后的顾命“慈训”一起藏在宫中,很可能一起放在了那个“金匮”之中。

  现在,时机成熟,赵普将这事的来龙去脉说给太宗听了。

  太宗于是让人到宫中去找那个“金匮”,果然发现了两份文件,一份就是“慈训”,也即杜太后的临终遗言,这份遗言的关键词就是“兄终弟及”,赵匡胤之后,帝位传给赵光义。另一份就是赵普盛赞太宗,写给太祖的表章。史称太宗因此而“感悟”,知道赵普没有错——那么,错的就是卢多逊了。

  太宗于是在“感悟”之后向赵普道歉,他对赵普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

  第三层意思是:太宗您要尽快恢复我的相位。

  因为有了第一层意思和第二层意思的铺垫,让太宗“感悟”,所以,复相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几天后,太宗“以普为司徒兼侍中”,“司徒”是国家“三公”之一,只有宰相级别的官员才可以就任;“侍中”一直是宰相级别的官员敬称。有此二职,赵普已经重回相府,再执政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