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_金纲【完结】(177)

  吕端这时已经六十岁出头了,做了近四十年官,这才做到宰相位置。太宗常常埋怨自己用吕端太晚了。但吕端在相位上,并不“作为”,史称“以清净简易为务”。有人在朝廷奏事,往往有很多“异议”,但是吕端几乎没有什么建议性意见。有一种记录甚至说吕端“端笏却立俟顾问”,端着、捧着笏板等着皇上发问。不问不答,不扣不鸣。甚至皇上有时问大臣一些事,吕端也听着其他人回应,自己也不说话。太宗也渐渐发现中书报来的“异议”,很多不过是显示自家见解高出一筹,但事实上施行起来,未必有什么利好。于是太宗发布一道手札,戒谕中书诸官:“从次以后,中书这边有事,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再来上奏。”

  曲突徙薪,方为真智者

  至道二年(996)五月,西北那边西夏有事,大宋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战和,西夏始终反复。而灵州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宁夏吴忠市,那时是大宋的北境。此地守卫,难度很大;但放弃守卫,西夏就会侵占。太宗有点犹豫,一时间,更倾向于放弃,以节省民力。于是下诏要诸臣讨论。讨论前,太宗还略略说了下自己的担忧:灵州孤绝于西北,万一有事,救援恐难及时。然后还特意点名宰相吕端、知枢密院事赵镕等人各自说说守卫还是放弃的利害关系。吕端主张守卫,但没有说,只说要和赵镕讨论后,做一道劄子上奏。

  这时,从南唐归附过来的文臣张洎超越班次上奏弹劾吕端说:“吕端等人作为宰辅,皇上有问询,居然沉默不语,不符合为国家规划大事的体统。”

  吕端反驳说:“张洎有所言,不过揣摩陛下意见而已。”

  太宗看着二人,一时心有所动,但什么话也没有说。

  不久,张洎上了一道奏疏,主题是请求放弃灵州。

  当初太宗有这个意思,也想放弃,但现在已经后悔了,思考后,觉得放弃灵州可能是个错误。而这时恰好接到张洎的劄子,很不高兴,就回给张洎说:“卿所陈言,朕一句也没看明白。”

  张洎闻言知道押宝错误,流汗而退。

  太宗召来同知枢密院事向敏中,对他说:

  “张洎的上言,果然被吕端料中。”

  社稷臣的特点,就是:决断大事,不以帝王之意为意,而以天下、以苍生之意为意;以事件之自身逻辑方向为方向,而不是以帝王喜怒偏好方向为方向。张洎才情不俗,但他揣摩“上意”,判断“上意”是放弃灵州,于是,就做一篇放弃灵州的奏章;如果“上意”是固守灵州呢?他也会作一篇固守灵州的奏章。这类鄙夫做法,就距离“社稷臣”荣誉差得太远了。

  吕端的做派,其实正是古来持重者的风格。

  只要中书流畅运转,宰辅不必生事。

  坊间一般乐于称赏“惊天动地”的大事,以此来评价宰辅功过。事实上,越是维持中书波澜不惊,越是证明宰辅“燮理阴阳”功大。那种无端生出乱事,再去平定乱事的宰辅,反而更被坊间“叫好”,是因为不通一个基本道理:“曲突徙薪”比“焦头烂额”更富智慧含金量。

  人间的悲剧也往往在此:看重“曲突徙薪”者,寥寥。

  吕端在中书,贡献更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的“曲突徙薪”之议,这些议论一定很多,他阻止的动议也一定很多,“以清净简易为务”,一定也有不“以清净简易为务”的动议。吕端一定是否定了若干动议,但被记录下的很少,即使是史官,也未必认为“曲突徙薪”有多么高明,所以懒得去记录。

  譬如,假定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企业家要投资一笔较大资金,总经理否决了这个意见。事后可以分析得出,如果投资,蚀本的可能极大。但这个总经理的意见,会在事后被董事会赞许为一个业绩吗?一般很难。否定性意见,往往难于进入“业绩”。但圣明的人物懂。他知道“远见”的价值;尤其知道否定性“远见”的价值。假如这个否定性意见告诉他,要将“突”(烟囱)弄成“曲”(弯曲)状,以避免失火,假如这间房屋价值十块钱,这个意见就等于为他保留了十块钱;假如是一个亿,一万个亿呢?假如是一座江山呢?

  圣明的人,就会这样思考问题,于是,成为智者的知音。如果在朝廷,这种现象就叫“君臣际会”。

  君臣际会的动人之处

  吕端在做参知政事也即副总理时,一代名相寇准也在做参知政事。寇准也是一位能断大事的人物,但他比吕端要“癫”,更为刚猛,气量却不如吕端。而吕端为社稷计,知道大宋需要这个人,所以对寇准很尊重。吕端首先拜相,做平章事,而寇准没有。吕端担心寇准内心“不平”——如果是张洎,那他内心爱平不平,吕端才不去管——就给皇上上书说:“臣兄余庆任参知政事日,悉与宰相同,愿复故事。”他的哥哥吕余庆曾经在太祖朝出任过参知政事,执政权力范围与宰相是一样的,他愿意恢复到吕余庆时代,意思就是让参知政事寇准先生能有与平章事同等执政权力。太祖时代,赵普一人为相,特意为他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臣的辅佐,后来一个阶段赵普受到冷落,开始由参知政事与宰臣分权。太宗知道这个过程,寇准、吕端,在他内心也实在半斤八两。于是同意吕端意见,下诏:从此以后,参知政事与宰臣轮流掌管中书大印,轮流“押班”。唐代时,上朝也即朝会,大臣奏事,由监察御史领班跟进;宋代开始由宰臣领班跟进,叫作“押班”。日常工作,另有官员朝会之后赴中书政事堂议事。“押班”,成为宋代领衔大臣的日常工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