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_金纲【完结】(180)

  但寇准的宦海沉浮,几上几下。太宗渐渐有点无法忍受这位老朋友的聒噪,恰恰被张洎看出。而张洎因为附和太宗打算放弃灵州的念头,议事不称旨,很担心自己的前途,就想办法巩固自己的权位。他更担心自己与寇准友好来往,将来有一天寇准被罢黜,自己也受牵连,于是,有一天奏事,堂而皇之地开始弹劾寇准,说寇准退朝之后,有很多“谤言”。这很正常,寇准因为一个阶段以来认同了张洎,“兄事之”,肯定是无话不谈,没有任何戒备。张洎就将这种不设防语境下的言论,拿来弹劾寇准。史称“准色变,不敢自辩”,寇准脸色都变了,不敢自己为自己辩解。结果,寇准又一次被罢相。

  这类故实都透露出,这位刚猛的宰辅,其实不太会为自己说话,不太懂自我保护。人一诬告他与王子勾结,他就没有话说;人一弹劾他下班后胡说,他也没有话说。这在当时,都是不小的罪名,但他不懂自我保护。与吕端不同的是,吕端在张洎试图“倒吕”时,轻轻一句话,就奠定了张洎未来的败局;而寇准做不到,与小人打交道,他不在行,他的智慧不在这里。

  太宗罢免寇准后,又不免想念这位聒噪者。

  有一次,将寇准罢黜到青州去做官后,太宗问左右:“寇准在青州很快乐吗?”左右回答:“寇准得到一个不错的州郡,应该不算苦。”几天后,太宗又问。左右揣摩太宗可能是想重新召回寇准,但一想这个执拗的相爷太招人烦,就回答说:“陛下思念寇准,总也忘不了他。但我们听说寇准天天纵酒取乐,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思念陛下呢!”太宗听后,默然不语。但是过了半年多,还是召回了寇准,拜为参知政事。太宗知道寇准的价值。

  在对待契丹、西夏方面,寇准不是坚定的“主战派”,但也不是坚定的“主和派”,他应该是坚定的“积极防御派”。真宗时的“澶渊之盟”,是寇准一手推演而成,那就既不是主和也不是主战,而是毫不犹豫地坚决拒敌于国门之外;但也毫不犹豫地坚决不做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想。严格说,这是“务实派”。

  寇准为相后,西边有麻烦。

  从唐末以来,番族部落,有一部分居住在渭水之南。当时有名臣温仲舒知秦州,将这些部落驱赶到渭水北岸,而且设立军事要塞,设卡子口,不允许番族南来。太宗看到这个简报后,很不愉快。他对寇准说:“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古代的羌族戎人,不只在渭水一带,甚至在河南的伊水、洛水,都与中原人杂居,这个很正常嘛!西北那边的番族部落喜欢动,不喜欢静,很难让他们定居。万一边警一起,那就会让我关中地区陷入困境啦!

  寇准回答:

  “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场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宋璟乃是唐初名臣,时突厥在边境时有骚乱,边将曾擒杀突厥首领,但宋璟担心边将一心立功,自夸威武,容易“为国生事”,于是抑制边功,一年后才颁发赏赐。大唐之所以有开元盛世,与宋璟以静制动的治国风格有关联。

  寇准也担心边将乘机“邀功”,那样就容易启动“边衅”,所以不赞同驱赶番族。

  太宗认为寇准有理,就派他出使渭北,去见番族首领,安抚了地方。温仲舒则被徙往其他州郡。

  太宗朝,寇准最大的决断是帮助大宋帝国选择了第三任君主宋真宗。

  君臣选太子

  至道元年(995),寇准加给事中。这时已经是太宗在位二十年,快六十岁的人了。大臣冯拯上疏要求立储。太宗大怒,将冯拯贬往岭南。从此朝廷内外没有人敢说这件事。当时寇准从青州刚刚被召回来,按礼要来入见。太宗正在处理“高梁河之战”受到的箭创——这个旧伤近来似乎越来越严重,总是“旧创复发”。

  看到寇准进来,太宗就撩起衣服来给寇准看箭伤。一面问:“卿何来缓耶?”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

  寇准回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师。”我没有皇上的命令是不敢到京师的。

  太宗直接问他:“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我的儿子谁可以做继承人?

  寇准回答:“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陛下为天下选择后继君主,如果向后宫、宦官谋划,是不可以的;向近臣谋划,也不可以的。唯有陛下自己选择,看看谁符合天下人的愿望。

  寇准这话答得很是机智。一方面将选择大权给太宗,一方面又提出“副天下望者”。当时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已经疯癫,被废;次子赵元僖已经暴薨;“副天下望者”只有三子赵元侃,也即后来的宋真宗。所以,寇准表面上给太宗一道选择题,其实是让太宗自己说出寇准也想拥立的太子。

  但太宗还是很认真地想了又想。史称“俯首久之”。

  太宗“俯首”之际,寇准就待在那里,等待结果。他看了太宗大腿上的箭伤,很严重。他知道结果是什么。

  果然,太宗将左右屏退,悄声问寇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