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110)

  他的意见是:“昊天”也即“苍天”,因为人间最尊贵的是“帝”,所以托称“天”为“帝”,故名“上帝”。这个“上帝”是没有形质的“元气”。而“天皇大帝”则属于“北辰”也即“北极”之星,是“星中之尊”。这样,按照古礼,“天皇大帝”和“五帝神”,都应该列在第二龛,第一龛应该让出给“上帝”。

  王钦若又反对赵安仁的意见,认为“古礼旧制,未必全是”,然后引经据典,说出一番佶屈聱牙的“星经”理论,大意认为“天皇大帝”是“天皇大帝”,“北极”是“北极”,并将自己制作的“天皇大帝”第一,“北极”第二,其他第三、第四的版位图呈上。

  真宗做了折中,将“天皇大帝”和“北极”均列入第一龛。

  其他诸神,也有位格变化。后来还有一些争议,真宗都做了折中处理。

  王钦若精心制作了神版,郊祀的高坛摆放神位的前四位神版都是朱漆金字,其余都是黑漆。第一位阶之神的名号用金字,第二位阶用黄字,第三位阶以下用朱字。所有的神版都放在漆盒里,外面覆盖黄色的缣帊也即布帛。真宗走下台阶来看,很满意,当即交付有关部门(史称“有司”),叮嘱他们要恭谨从事。

  真宗对王钦若的信任前所未有。

  而这位喜欢“神道”的瘿相则因此有了更为野心勃勃的规划。

  封禅——太宗的“未竟事业”

  事实上,王钦若也许对真宗有一种男人之间的友情。他比真宗大六七岁,因此行事风格很像一个“大哥哥”,对真宗有发自本性的照料与呵护,这个意思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揣摩帝意”。

  他能感觉到真宗对契丹的忧虑更多不是来源于军事,而是文化。他知道契丹一面在“汉化”,一面还在坚持草原风格,在务实精神之下,也将国事管理得井井有条,士庶似乎也颇安居乐业。契丹似乎正在向着古来圣贤向往的那种民生境界渐渐攀升。令人吃惊的是,契丹解释他们的国名“契丹”“大辽”时,居然有“大中央”的意思,那意思是说,他们才是“中国”。更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居然宣称他们也是炎黄的后裔!他们说他们乃是“轩辕后”。最令人惊异的是,他们从耶律阿保机开始,就不断宣称有上界神祇下凡,他们是受到天神保佑的邦族!说有一位名叫“君基太一”的大神,就多次降临过草原。据说这是位福神,可以保佑契丹建构国统制度,可以令臣民敬畏信服,国家将因此而大为兴旺。至于这个“君基太一”大神的来历,则几乎无人知晓。

  将这几个片段联系起来,契丹几乎就是想说:我们契丹才是源于轩辕黄帝并得到天神保佑的“中国”。

  契丹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并不是“中国”之外的“外国”。所以“和议”之后他们自称“北朝”,称大宋为“南朝”。

  契丹人似乎特别相信“天神保佑契丹”。

  这事给予宋廷很大压力。两个势均力敌的邦族,在“和议”条件下对峙,谁更为天神所眷顾?

  “不语怪力乱神”的朝臣并不关心这类问题,“尽人事,听天命”是他们千年以来的习惯姿态。但大宋真宗皇帝感到责任重大,他感觉在力量的消长中,江山社稷来源于天道的“合法性”将会越来越凸显。

  而在举朝无人对此有感觉时,大宋名臣王钦若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他知道真宗对道教有特殊的偏爱。

  有几个实例。

  有一个名叫贺兰栖真的人,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背景。此人自称道士,说自己已经百岁。寒冬不怕冷,炎夏不怕热,更善于呼吸吐纳,往往辟谷不食,但又可以游走市肆,纵酒,可以一顿吃几斤肉。他曾经居住在嵩山紫虚观,后来又迁到济源(今属河南)奉先观。名相张齐贤跟他有交游。真宗听说此人后,非常想见他,就给他下了一份措辞友善的邀请函,大意说:“大师您栖身于岩壑烟霞之间,志向高尚,观心于众妙之门,弃世至浮云之外。朕敬奉虚寂玄妙而为教宗,效法清静无为用来治国,一直期望能遇见有道之人,向他访求无为之理。早就听说了上士您,渴望见到真人风采。于是命特使驾车,前往您处礼聘。请大师暂时作别林谷,来至阙庭。您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不要怕路途辛苦。”

  贺兰栖真来到朝廷后,真宗很愉快,还专门为他写了诗赠给他,赐封号为“宗玄大师”,赐给紫服、白金、茗茶、布帛、香料、药品等,并下诏,济源奉先观的田租全部蠲免。

  此人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去世。据说,他死的那天,天寒大雪,但是三天过去了,他的头顶还很温热。人们都很奇怪。

  真宗一朝,这类道士或隐士不少,如陕州善于辟谷长啸的紫通玄,河中讲授经传而又躬耕的刘巽,敷水精于药术的李宁,华山炼气不避寒暑的郑隐等人,都被真宗召到“阙庭”给予封号、奖赏。这些人都曾隐居在穷乡僻壤或深山老林,多有一技之长,或精通道术,属于出世隐遁的“高士”。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