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43)

  这样理解,长城口之战就清晰起来。

  当然,主帅王显功不可没。

  宋时将士在外,命令规定一般比较具体,甚至如何布防、列阵,都要按朝廷指示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死板,固然会失去歼敌机会,但可以防范边将做大,防范边将转为藩镇之害的可能性,终大宋三百年,效果不错。大宋始终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成功者,与朝廷这类控御边将得法有直接关系。

  “藩镇割据”

  了解五代史,了解大汉、盛唐甚至春秋战国以来,类型相近的“藩镇割据”,它所带给民生的无边无量之劫难,再来看大宋对待武将之姿态,至少可以完成五个判断:一、武将们“兵强马壮”即试图与中央分庭抗礼,行“藩镇割据”之实,是史上规律性出现的军政现象。

  殷商末年的岐山周人、周朝初期的封邑郑国、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秦代胡亥时的六国贵族、大汉初年的吴王刘濞、东汉末年的节度使世袭、晋朝的八王之乱、隋朝的边将拥兵自重、大唐盛世的安禄山史思明、唐末演绎而来的五代十国,都是在做“藩镇割据”的大梦。大宋时,太祖时代有泽潞李筠、淮南李重进。太宗时代除了被平定的北汉王国外,还有纳土归宋的吴越王国和清源军,也是事实上的“割据”着的“藩镇”;更有川蜀王小波、李顺之乱,还有佞人李飞雄之乱等等。到了真宗时代,刘旴、王均还在做梦。

  野心家那里有一个小九九:造反,“成本”固然太高,但一旦成功,那“利润”也是天下第一丰厚;所以,出自五代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之口的那句话:“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堪称一语道出了野心勃勃的武将们的黑暗心思。当然不是所有的武将有了权力都会造反;但造反的都是有了权力的武将却是事实。

  二、“藩镇割据”直接造成“民生”苦难。藩帅们要的是富贵,与“天下为公”无关。因此,“无法无天”成为最为真实的藩镇地区写照。“无法”即无规则;“无天”即无敬畏。如此,官即匪,于是有财产掠夺、生命戕害。藩帅们的作威作福给地方士庶带来的痛苦,难以言表。

  三、“偃武修文”,控御武将,尤其不使边将“专权”,作为防患于未然的军政第一大战略,大宋比任何历史上的王朝都做得更成功,甚至比奉行“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还要成功。大宋作为负责任的军政政府,有责任剪灭历史上的“藩镇割据”之可能性(不仅剪灭“藩镇割据”,更曲突徙薪,剪灭“藩镇割据之可能性”)。大宋做到了。

  四、警惕“藩镇割据”,消除其可能性,不仅结束了五代乱世,也结束了历代乱世,并使大宋政权得以存在三百年之久,更使这一时期的“民生”获得极大改善。大宋之所以繁荣昌盛、士庶幸福,遏制“藩镇割据”成功,是第一保障性条件。而“民生”,按照孙文先生的说法,是“一切政治的中心”。

  五、大宋将消除“藩镇割据可能性”视为第一大战略,束缚了军事指挥官的机动能力之自主呈现,导致军事天才的被埋没。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失误是:地方武装力量从结构上被削弱。这就引起了两个无法弥补的决定性后果:北宋末年,地方没有可以“勤王”的武装力量来拯救大宋;南宋末年,地方也没有可以“勤王”的武装力量来拯救大宋。大宋遇到了此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地缘劣势,北境的异族太过凶悍了。

  “聪明”点的大宋将军往往明白朝廷和皇上的良苦用心,一般都能遵守规定任务,知道奉命比战功更有意味。如大将曹彬,在雍熙北伐中,之所以失败,就与恪守太宗规定任务有关。但优秀的大宋将军更能在规定任务之外,战机忽然出现时,置“规定”于度外,承担可能的失败之责,勇毅对敌。如大将崔翰、李继隆、赵延进等,在满城之战中,就敢于违抗太宗“万全平戎阵图”,重新布阵,获得击败契丹的大捷。

  大宋君主心明此理,所以对武将因为奉命而失败,不予惩戒,或薄薄惩戒,或先惩戒后奖赏。同理,对武将“偶尔”的抗命,一般也都比较优容,不会过分惩戒,有时甚至还给予表彰。太宗时的崔翰就得到了表彰。

  长城口之战,真宗曾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诏令,并曾向部队出示“阵图”,要求总司令王显在边境部署扼守力量,不能放契丹进入北平寨以南,并在战时按“阵图”作战。但王显随机应变,甚至放契丹南下几百里,直到威虏军,也没有向诸将展示“阵图”。事后取胜,真宗赏赐时,王显还心怀忧悸,担心受处分,于是主动承认“违诏”。但真宗安慰了他。

  筑京观

  长城口之战结束后,王显做了一件大事。

  他在边境线上,选择一条道路,将两万多具契丹精甲骑兵的尸体收拢起来,堆积在道路两旁,而后盖上泥土,层层夯实。由于需要夯实,所以堆积起来的这一景观顶部呈现为平整状。这样,远远看去,就像两个高大的门阙(而不是一般史料中讲述的呈金字塔状)。此即史不绝书的所谓“京观”。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