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59)

  马永卿问为何?刘安世说:

  “李丞相经常对人说:‘唯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这话看上去好像失言,但却有深意在。要知道,太祖太宗以来,经过的国家变乱太多了,所以建立的法度相当稳便。好像老医生看病,临床经验太丰富了,所以用药时,不至于莽撞孟浪而杀人。虽然太祖太宗的法度可能有‘小害’,但是‘其利’也多啊!后人不知这层道理,轻易就想更改,所以祸患就纷纷而至了。另外,李丞相还常上奏四方水旱盗贼不孝恶逆之事。这两件事,最能体现‘宰相大体’。你看后来那些做宰相的就不然了,一个个多‘好逞私智’:喜欢变乱太祖太宗的法度,常要蒙蔽当朝天子的视听。变乱法度,则纲纪开始败坏;蒙蔽视听,则君主骄奢。这都是导致大患的做法啊。”

  王夫之也懂李沆。

  他在《宋论》中表彰李沆这个“一切报罢”的做法,认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此可以当之矣”。

  理解李沆这句话,需要有一点对大宋创始人太祖太宗,在五代以来经验形态下点滴立法的温情体认,还需要有一点对士大夫阶层好大喜功、躁竞求名弱点的审视,更需要有一点对史上“无为而治”之圣贤理念和现代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领悟力。理解这些,可以知道:李沆此语,不仅当得“以道事君”的大义,也印证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话语权重。

  不仅如此,李沆在“不动心”之定力修炼方面,也相当出色。

  他于公事完成,从政事堂回家后,经常坐在一个地方不动,“入定”一般。他住的房子,堂前有个小花坛,四壁倒塌,不很雅观。他的妻子告诫家人,不要跟李沆说花坛这个事,看看这“老家伙”到底动不动心。李沆每天都能看到,但他就是不说这事。过了一个多月,妻子忍不住对他说了这个事,李沆道:“岂可以此动吾一念哉!”

  李沆的定力到什么程度?他在接见宾客时,常常只是倾听,很少说话,所以外间给他的绰号:“无口匏”,没有嘴的大葫芦。李沆的兄弟李维将听到的这个话转给哥哥。李沆对自家兄弟吐露心里话:“现在朝议大事,朝士们都知道,说到国家大事,我都会很详细探究讨论,像士人间如李宗谔、赵安仁等,都是当世的精英,我与他们谈论,都不能启发我的创意。其他那些宾客,起坐进退,都拘谨失措,这类人,有什么利国利民的建议值得我与他们讨论呢?如果我故意委屈自己与他们对话,那就是所谓的‘笼罩’。而‘笼罩’之事,我是不愿意去做的。”

  所谓“笼罩”,应是宋时习语,意思是被人情所笼罩还要假意欢洽。

  这一番透露,李沆其实是相当自信的。

  李沆对人无私议,对皇上也没有密奏。

  但真宗经常接到朝臣各类密奏,想了想,似乎只有李沆没有密奏,有一次就问他:“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

  李沆回答说:“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臣待罪在宰相这个位置上,有公事就公开来说,哪里用得到密奏?那些人臣动不动就有密奏的,不是善进谗言之人就是善于谄媚之人,臣经常对此类人物免不了厌恶,哪里还可以效法他们呢。

  一番话,将所有以上“密奏”为能的朝臣都“抑制”了一番。

  李沆不喜欢“密奏”,但对公开的言说,则给予支持。

  宋一代柱石之臣

  咸平二年(999)时,天下大旱,真宗认为需要由人事而消天灾,就下诏要朝廷内外的大臣和庶民都要说真话,给朝廷认真提意见,所谓“直言极谏”。

  当时就有人给朝廷上书,指出了中书也即宰相办公处的过失,请朝廷对中书的宰辅之官们给予罢免的惩罚。矛头直指宰相、副宰相。真宗看到后,很不高兴,对李沆等人说:“这些人不是良善之辈,只不过想自己急着要做官而已。应该谴责他、警告他!”

  李沆回答道:

  “朝廷比开言路,苟言之当理,宜加旌赏,不则留中可也。况臣等非材,备员台辅,如蒙罢免,乃是言事之人有补朝廷。”朝廷正在广开言路,如果上书人言之有理,就旌表赏赐他;如果没有道理,留中不发,不回应,也就可以了。何况此人上书批评我等,我们也确实不够大才,在台辅充个数。如果我们确实差劲,被罢免,也是言事之人做了对朝廷有好处的事。

  真宗听李沆如此言说,不禁感慨道:

  “卿真长者矣!”

  李沆接受批评意见,往往心平气和,无论内心接受与否。

  他做了宰相后,有一位书生在李沆上班的路上,拦住了他的马,递上了他的批评信。信中说了李沆一大堆缺点毛病。

  李沆着急上朝,略一看,马上道谢:“我回家后,还会仔细看。”

  但这位书生认为李沆没有认真读他的批评建议,大怒,责骂李沆道:“你做这么大的官,不能康济天下,还不引咎辞职,这不是妨害贤者的仕途吗?你不惭愧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