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64)

  第六任君主就是耶律隆绪。他在萧太后的辅佐下,年幼登基,从小就听从萧太后“宜宽法律”的教导。长大后,他在群臣的辅佐下,又更改了十几条不合理的法律条文。此前,汉人与契丹人纠纷,或互相殴打,有人致死,草原刑法往往偏袒契丹一方,耶律隆绪开始一碗水端平,同等法律处理。旧法,契丹官员子弟与普通草民犯同样罪,前者治罪轻、后者治罪重,耶律隆绪也下令,按照同一法条处理。

  这是契丹法制史上的圣贤之光,也是趋近法律本质的典型制度。用耶律隆绪自己的话说,就是:“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事,必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恩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

  如果当事人因为贵贱不同,就施用不同的刑法,那一定会生出人间戾气。小民犯法,很难惊动有关部门上达朝廷,只有皇亲国戚,大多仗恃着皇族恩宠可以贿赂上下,希望借此免掉惩罚。如果这样,法律就可以废弃了。

  所以,契丹的“耶律隆绪时代”是很得草原人心的“好时代”,甚至很多逃亡到大宋的契丹人,闻听契丹“德政”之后,也纷纷“回国”效力,耶律隆绪践祚之初,就有千余户人从大宋回到契丹。而耶律隆绪也给予了“诏令抚慰”。

  契丹是一个奉行“殉葬”的国度。耶律隆绪的父亲耶律贤下葬时,还殉葬了两个人,一个近幸、一个伶人。但在耶律隆绪死后,渤海人挞马解里认为“受先帝厚恩”,自动请求“殉葬”时,继任者则没有允许。从耶律隆绪之后,已经很少有殉葬的记录。

  契丹,就这样,在耶律隆绪时代,切近了文明。

  草原帝国,因此获得了部落联盟的凝聚力。

  而耶律隆绪对汉人士大夫的大量起用,也让契丹对中原的传统惯性和政治态势了如指掌;开科取士制度,让汉人士大夫有了前途期待和价值认同。南北院的分治,更笼络了境内汉人庶民。这样,就使契丹在政治管理和国家生态方面,在孔子旗帜下,有了与大宋的同态文化竞争性。

  宋真宗时代的契丹,这一片广袤的北中国大地,已经不是“野蛮的草原帝国”,而是带有“衣冠倾向”的异族管辖区域。

  耶律隆绪时代的后期名将萧挞凛,曾为契丹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曾经在宋太宗时代,擒杀过杨业杨老令公。史称此人“有机勇,所将皆精锐”,是继契丹“战神”耶律休哥之后,又一个对战争有天才感觉的人物。后来契丹不断地侵扰大宋,此人既是主将也是主谋。

  更让大宋头痛的是,在耶律隆绪之上,契丹还有一个智勇双全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萧绰萧太后。

  萧太后,是宋真宗时代契丹国的实际执政者。

  她小名叫燕燕。她的家族拔里氏,在契丹第一代国君耶律阿保机时代,被赐为萧氏。从此,萧氏与耶律氏世代通婚。契丹国运两百余年,最为强盛的时期就是萧太后执政的三十年间。她曾打败了宋太宗的两次主动进攻;在后来的日子里,公元999年,真宗咸平二年冬十月,到公元1004年,真宗景德元年冬末,她又与大宋进行了“五年战争”。最后,她率契丹将士绕过关南之地,直抵大宋的门户澶渊,与大宋帝国达成了“澶渊之盟”。定盟之后,当时中原大宋与契丹大辽,这两个亚洲地区的最大强国收获了一百一十八年的和平。直到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大宋徽宗时代开始“联金灭辽”,才重新发动了双方的战争。

  就军政实际力量观察,可以说,契丹的“耶律隆绪时代”实为“萧太后时代”。

  大宋真宗皇帝面临着的,是史上最为成熟的政治共同体,不仅有着比太宗时更为严峻的“国际环境”,甚至比起大汉、大唐,北边的敌人也是更强劲、更有力量的。中原王朝,在真宗之前,还从未遇到过如此强盛、成熟的北境之敌,以至于无法小觑、无法臣服、无法震慑、无法怀柔、无法颠覆、无法置之不理、无法战而胜之,总而言之,无可奈何。庆幸的是,契丹对道义治天下的大宋,也同样无法小觑、无法臣服、无法震慑、无法怀柔、无法颠覆、无法置之不理、无法战而胜之,总而言之,无可奈何。

  大宋与契丹,谁也没有办法消灭谁。

  这就是“澶渊之盟”地缘政治与军事政治方向的基本态势。

  毕士安不屑“斗法”

  “澶渊之盟”与寇准关系甚大。前已说过,寇准之所以在“澶渊之盟”前出任辅相,与李沆病逝和毕士安的推荐关系甚大。

  太宗雍熙年间,诸王出阁,也即皇子们开始接受藩封,需要慎重地遴选有资格教育他们成长的老师。李沆做了三子赵恒也即宋真宗的老师,毕士安就做了四子赵元份的老师。

  太宗对诸王老师说:“诸子生长宫庭,未闲外事,年渐成人,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卿等勉之。”诸位王子生在宫廷之中,对外面的事不懂;现在渐渐长成,一定要给他们找个贤良之士去辅佐、引导,要让他们每天都能听到忠孝之道!爱卿要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啊!

  所选老师皆大宋才德兼备的一时俊杰。太宗淳化年间,毕士安被召为翰林学士,当时大臣推荐的人选中还有张洎。这位张洎来自南唐,是李煜时代一等一的大才子,宋太宗事实上也欣赏他,曾夸赞他为“江东人士之冠”。但他因为来自大宋过去的敌国,所以不免战战兢兢,议论国事常常迎合太宗的意旨,太宗察觉后,就给他降了职。他投诚大宋后,常常去找故主李煜要钱,事实上带有勒索的性质,甚至还曾琢磨着怎么扳倒寇准。所以史称张洎其人虽然文辞通达,有名于当世,但“性情险诐,好攻人短,颇为世人不齿”。太宗熟知此人,所以在张洎、毕士安二选一的时候,太宗说:“张洎与毕士安比较,词艺、阅历都不差,但操守、德行远在下了。”所以太宗还是选用了毕士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