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92)

  历史上来看,杨延朗一生最出色的地方,甚至不是富有传奇色彩的“遂城战役”——那场战役,杨延朗制作“冰墙”阻止了契丹攻城——而是他的这个“夹击契丹”谋略。

  站在时光的后面,就纯粹战术(而不是战略)而言,杨延朗这个意见乃是军事天才与作战勇气的呈现。如果实施,如果宋师能够号令统一,如果河北东路各个要塞守军抓住战机,配合巧妙,拦截契丹远征军应该是一次机会——长途奔袭千余里,进入大宋腹地,而不能调动辖境守军聚歼,确实不可思议。这个作战计划值得冒险。但真宗没有采纳他这个意见,史称“奏入,不报”,奏章递交上去了,但是朝廷没有回复。

  杨延朗是一个很温和的男人,但他知道澶渊那个地方,朝廷经受了多大的压力。这个作战计划不能实施,他很为江山社稷朝廷君主担忧。于是,不待得到朝廷诏令,自率麾下万人,长途北上,抵达契丹境内,攻克一座名为“古城”的军事要塞,史称“俘馘甚众”。古代战争,抓住俘虏,不杀,但有时要割取左边的耳朵计数上报,以此计功,这叫作“馘”(音国)。杨延朗用自己孤胆英雄般的气概,向契丹展示了大宋将军的风采,也同时用自己的方式,孤独地策应了澶渊那边的战事,分担了大宋的压力,增加了契丹的压力。最后签订“澶渊之盟”,未必缘于杨延朗独自上演的“古城战役”,但远在契丹本土发生的战事,应该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耶律隆绪和萧太后感觉到一点什么。

  契丹能感觉到大宋的宽厚。他们知道如果宋师南北夹击,契丹北归确实凶多吉少。所以,李继昌到了敌帐之后,再读过宋人的《誓书》,契丹人对大宋的感恩之情有了不自觉的流露,史称契丹人“群情大感悦”。他们给予了李继昌从未有过的礼遇。而契丹人的《誓书》,除了称谓、年号、时间等行文规定上的变化之外,其他要件不加改动,照抄一遍,然后表示:完全同意大宋皇帝意见。然后,就令西上阁门使丁振小心带上,随着李继昌来见真宗了。

  这时,真宗已经从澶渊返回到了陈桥驿。丁振就到真宗行在,奉上《誓书》。

  真宗浏览一番,一如既往地雍容大度,满意,赐宴,令归。曹利用送丁振到雄州境上。

  两份《誓书》,乃是“澶渊之盟”的和平之果,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献,我不厌其烦,录在这里:一、大宋致契丹《誓书》:

  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谨白。

  二、契丹致大宋《誓书》:

  维统和二十二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共议戢兵,复论通好,兼承惠顾,特示誓书,云“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苟渝此盟,神明是殛。专具咨述,不宣,谨白。

  两份《誓书》都有“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字样。这里的“北朝”,就是契丹。但《誓书》交换后,当时任将作监丞的名臣王曾表示了异议。他认为《誓书》应该直接说“大宋”“契丹”这样的“国号”就可以了。称契丹为“北朝”,等于承认大宋为“南朝”,相当于与契丹“亢立”,承认了这是两个正朔王朝,“天有二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相当于承认了世界上存在着“两个中国”。王曾认为此举严重“失礼”。真宗当下也有憬悟,认为他说得对,很后悔行文不慎。但是因为《誓书》已经互换,不可能再更改了,只能将错就错。此事成为“澶渊之盟”完美和平中“有失体统”的憾事。

  杜镐先安排“卤簿鼓吹”

  真宗车驾到达汴梁北门时,得到张凝报来消息:契丹已经出塞;所以张凝及诸州所部都各回到屯戍之地。

  从此以后,契丹再也没有进入过中原。

  大宋迎来了百年和平。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