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王朝_王新龙【完结】(25)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伟业,可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相辉映。在这二十多年间,郑和船队跨越了半个地球,大明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整个东南亚和印度洋,清楚地显示了大明王朝的政治及军事优势,将明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于殊方异域。特别是它完全打通了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在海外重新树立起中国的威望,客观上为此后华侨开发南洋,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关于这一点,从15世纪至17世纪的200年间移居南洋之华侨数量剧增的史实中,可以得到部分的证实。对此,梁启超先生曾指出,因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的中国移民,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如果再加上与土人杂婚者,可达700万人。“西洋之迹,着自郑和”,的确是毫不夸张的说法!纷至沓来的华侨,将中国本土高度发达的生产技术和物质产品,源源不断地向南洋各地输送。大批的华侨筚路蓝缕,辛勤劳作,对南洋社会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一切,与郑和下西洋显然是分不开的。时至今日,在东南亚各国,还保留有许多纪念郑和的遗迹。如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垅、三宝港、三宝洞、三保井、三保墩、三宝公庙,苏门答腊岛上的三宝庙,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宝山(或中国山)、三宝城、三宝井,泰国的三宝港、三宝公庙、三宝宫、三宝禅寺、三宝寺塔,北婆罗洲的中国河、中国寡妇峰,等等。其中,泰国三宝公庙中的一副对联特别耐人寻味:“七度下邻邦,有名胜迹传异域。三宝驾度航,万国衣冠邦故都。”对三宝太监的信仰,成为凝聚东南亚华侨的一种精神力量。

  郑和远航西洋,第一次打开了通往东非的航路,充分显示出明代造船业的先进水平和高超的航海技术,并积累了宝贵的海图资料,为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我国沿海冬春之间为东北季候风,适于船舶远航西、南洋;而夏季则为西南季候风,此时则宜于船只回航。郑和七下西洋,都遵循季候风的规律,其往返年月,均在适宜之信风期。郑和船队充分利用风力,并将天文、地理知识与罗盘针的使用结合起来,确定了精确的方向和航向。《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及其附图《过洋牵星图》,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的记录。它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撤(今肯尼亚的蒙巴萨),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和浅滩的分布情况,详细地绘制成地图。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航行地图,而且还留下了15世纪以前我国关于亚非两洲最为详尽的地理图籍。如果我们将《郑和航海图》与其前后的一些地理著作相比较,就不难看出《郑和航海图》特具的科学价值。譬如,元代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略》一书,所收外国地名仅100个,而《郑和航海图》中出现的外国地名为其3倍,海图的相对精确性得以大大提高。即使是在200年后出现的《东西洋考》一书(张燮着)所附的一幅亚非地图中,其中的记载也不如《郑和航海图》详细、准确和清晰。随同郑和使团出访、担任通事(即翻译)的马欢、费信和巩珍等人,还分别着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以生动简洁的文字,对到访的亚非各国之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名胜古迹、聚落都会、山川形势、气候历法、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等,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其内容多为前人所未言及。这些著作,为研究15世纪初期亚非各国的历史状况,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郑和还总结航海经验,写出了《针位编》,成为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他在第七次航海前(1431年),曾在福建长乐天妃宫立碑,记载了前6次航海的经过,这是我国航海史上的重要文物。

  郑和七下西洋,始终奉行了“宣德化而柔远人”的政策,以和平友好为宗旨,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各国的友谊。郑和船队对异国不怀有任何野心,它以创建和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为使命,从不以奴役他族为荣,绝不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所到之处,皆平等待人,秋毫无犯。即使是在贸易的过程中,船队成员也都能人乡随俗,买卖公平,从未倚仗武力强买强卖。由于七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和平友好的使命,使得中国在西洋诸国的声望大大提高,故而许多国家都纷纷遣使前来表示友好。以《名山藏·王享记》所列东南夷59国为例,永乐年间遣使往来的就有43国。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率妻子、陪臣等来朝,使团成员多达五百余人;渤泥国王不幸病逝北京,成祖为之辍朝3日,并葬于德安门外,谥日“恭顺”;苏禄国王在归途中病逝于德州,明朝政府亦葬之以礼。永乐十四年(1416年),遣使至中国的有古里、爪哇、满剌加等18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西洋来贡者共16国,计一千二百多人。这些友好的交往,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海盗行径,有着根本性区别。后者每到一地,往往先立石“留念”,以表示他们的国家占领了这个地方。为了得到黄金和土地,他们常常将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作为主要手段。

  当然,我们在审视数百年前的这段历史时,也毋庸讳言,郑和下西洋亦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从郑和的出身来看,他是内官监的太监,而内官监在当时是负责采办宫廷所需的一个机构,皇室所需的各种奇珍异物,大都要向海外寻求。而这些,正是郑和的职责所在。郑和下西洋,每到一地,除了颁发明历、印信以及大量的金银赏赐外,主要就是办理皇差——从事贸易活动。郑和船队有宝船六十余艘。宝船,又名“取宝船”或“宝石船”。顾名思义,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猎取宝货(如珍珠玛瑙、奇禽异兽等),以供皇帝及其家族享用。故而船队每次出使归来,都带回了诸如象牙、染料、香料、胡椒、硫磺和宝石等西洋土特产或手工艺品,甚至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如狮子、驼鸟等,所谓“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颁雨露新”,说的便是当日的真实情状。远征的开销除了来自皇帝的私囊及其代理机构外。不少也由沿海各布政司负担。远洋航船是在南京龙江船坞建造的,每只宝船的造价约需五六千两白银。水手则招自福建,船队由约2,7万名左右的水手操纵。所载的货物包括上等丝绸、刺绣和其他的奢侈品。作为在航程中赠送给当地统治者的礼物。七次下西洋带走了大量财货,如金银、丝绸、瓷器、铁器、铜器以及钱币等。这些财货除部分用以交换海外珍宝和方物外,许多都是无偿的赏赐品。据《广志绎》记载,明初府库充溢,郑和下西洋时,赉银700余万,十载后仅剩百余万,所费计600万两白银。这些开销除用以海外贸易者外,大多用于赏赐。庞大的船队需要巨额的开支,但换回的物品却大多是珠宝、象牙、香料和犀角等奢侈品,这就大大加重了一般百姓的经济负担。对此,罗懋登的《三宝太监下西洋演义》曾形象地描绘了明成祖的心态。它指出朱棣对郑和船队下西洋,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自然是明朝的声威远被,而惧的则是:“这个船数又多,制作又细,费用又大,须是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来,方才够用,这不是一则以惧?”此虽小说家言,但却也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形。因此,史书上称郑和下西洋为“宝船弊政”。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