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王朝_王新龙【完结】(282)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明朝创建以后,领土范围很快达到东北的边疆地区,并设立都司、卫、所,对这些地方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明初,太祖就曾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地的居民。洪武四年(1371),设置辽东卫及辽东卫指挥使司。洪武八年,改称辽东都指挥使司。成祖即位以后,进一步加强对东北的行政管理。从永乐二年(1404)设置奴尔干卫开始到永乐七年,共设置了一百三十二个卫、所。尤其是在永乐七年设置的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康旺为都指挥同知,使领土管辖范围达到西起鄂嫩河(今俄罗斯南部),北抵外兴安岭(今俄罗斯东南部斯塔诺夫山脉),东至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下属一百八十四个卫,二十多个所。奴尔干都指挥使司即奴尔干都司是直接隶属明朝廷的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其中的重要官职均由明朝廷从内地委派官员担任,领取较高的俸禄并每年前往京城,得到很多赏赐。都司以下各卫所也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关,大小官员也由朝廷直接任命。明朝廷还在奴尔干都司驻扎军队,驻军最多时达到三千人,戍守期为两年,而且是听从朝廷的直接调遣。按照规定,奴尔干都司各卫所的居民都要向朝廷缴纳贡物,各卫所还要按期朝贡。除了委派官员对奴尔干地区进行管理以外,朝廷还经常派大臣前去巡视。都指挥同知康旺在奴尔干都司的治所特林(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蒂尔)附近创建了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永宁寺,并镌刻了《敕修永宁寺记》碑石与《重修永宁寺记》碑石。这两块碑是用汉、蒙、藏、女真四种文字书写的,详细地记载了朝廷设置奴尔干都司的经过以及派人巡抚的情况,充分证明了明朝对奴尔干地区所进行的有效管理,也说明了奴尔干地区各民族间有着良好的交流和融合。

  明代辽东边墙是怎么回事明朝创建以后,为巩固北部边防,先后创建了辽东(治广宁,今辽宁北镇)、宣府(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延绥(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宁夏(治所在今宁夏银川)、甘肃(治所在今甘肃张掖)、蓟州(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山西(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固原(治所在今宁夏固原)九镇,号称“九边”。辽东边墙是明代所修长城的一部分,是为防御兀良哈蒙古和女真各部而建起的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成祖永乐年间,完成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辽东边墙东起山海关(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西至今辽宁宽甸县鸭绿江边,全长一千九百六十余里。沿线设有边防堡垒九十八座,防守墩台八百四十九个,在边防堡垒中驻守的军人从五、六百到四、五十不等,从而形成一道保卫北京城的重要屏障和坚固防线。从建筑结构来看,辽东边墙设计完美紧凑,非常坚固实用。边墙的主要结构有城墙、关城、城堡、墙台、敌台、烟墩等。城墙是工程的主体部分,根据所采用的墙体材料可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等类型。建筑时主要依据地形特点,就地取材,以减少财力人力的耗费。关城是出入边墙的信道,也是防守的重点,建有砖砌的拱门,上面有城楼和箭楼。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边墙的内外侧。墙台在边墙上面,大约每间隔三百米设置一座,突出墙外,台面与城墙顶部相平。墙台上建有铺房,供守城士兵们巡逻时遮蔽风雨,而墙台外砌有垛口,用于对攻城之敌进行侧击。敌台,也叫做敌楼,跨城墙而建,分为二层或三层,高出城墙数丈,开拱门、箭窗,内为空心,守城士兵既可以居住,也可以储存火炮、弹药、弓矢之类武器。烟墩也叫做烽燧、烽堠、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种在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传递敌军情况的建筑物,大多建在山顶或易于嘹望的高地或道路折转处。

  明代的舰船制造技术有哪些提高明代前期,造船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舰船制造技术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当时所造的船只种类繁多,既有用于远洋航行的大海船,也有各种类型的战船以及适用于运输的漕船等等。工艺上比较成熟的主要有沙船、福船和广船。沙船是南京和江苏太仓等地所造的方头平底多桅船,安全平稳,顺风逆风都能行驶。福船是福建所造,特征是底尖上宽,首尾翘起,船体有上下四层,吃水深,航速快,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战船。广东所造的广船,头尖体长,吃水较深,结构坚固,是航行在当时南海航线上的一种重要船型。明代建造船舶的数量很大,单是作为漕运使用的漕船就有三千艘,后增至万艘。这些都反映出明代造船能力的提高和造船业的发达。

  明代造船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当时规模最大的南京龙江船厂,有巨大的船坞,船只造成后可直接在长江下水。造船厂分工明确,除船体制造场所外,还另有铁、篷、缆等八、九个作坊。最能体现明代造船水平的是由南京宝船厂所制造的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宝船。从成祖永乐三年(1405)到宣宗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八年间,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横渡印度洋,远达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等地三十多个国家,是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使用船只共二百零八艘,其中宝船六十二艘。据《明史》记载,当时的宝船船体庞大,帆多桅多,最大的长约一百五十点五米,宽约六十一点六米。因为船体巨大,必须有相应的船坞以及特殊的技术措施,如龙骨的接头技术、可靠的水密技术等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